本书是《悬泉汉简书法选粹》第二册,选录悬泉汉简百余枚。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两汉简牍内容丰富。这些简牍文字包含各类书体,如小篆、古隶、隶草、章草、今草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书写者并未注意到艺术成分,而只是一种日常的书写行为。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书写,使得汉简书法生机活跃,自然流动,呈现出多种书体、多种风格。汉简书法体势自然
本书是《悬泉汉简书法选粹》第一册,选取了悬泉汉简百余枚。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两汉简牍内容丰富,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邮驿、民族、文化、习俗等至为重要。这些简牍文字包含各类书体,如小篆、古隶、隶草、章草、今草等,既是我们观摩欣赏的书法艺术珍品,又是书法爱好者临摹传承的范本,还是研究汉字演变和书法史的
本书是《悬泉汉简书法选粹》第八册,精选悬泉汉简中字迹清晰、书法上乘的封检、历书简100多枚。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两汉简牍现已编号的数量较多,文书类型有诏书、律令、爰书、契券、封检、历书等。悬泉汉简简上文字均为墨迹,小篆、古隶、隶草、章草、今草书体兼备,体系完整,是研究汉字形变和书体演进的实物资料。
本书收录馆藏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100件。作品兼顾诸家风采,展品形制多样,许多作品系复旦大学校友捐赠,或是名家为复旦周年庆典所作,从其生命之始,即与复旦结下割舍不断的情缘,其价值更在丹青之外。故而本编在每幅作品之后,附以简要文字,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本身。艺术品评之外,更在叙其渊源,讲述作品背后的复旦故事,以期继承薪火,光
本书是农民诗人“田鼠大婶”创作的画作和随笔,记录了作者在西北沙漠村庄的生活。书中有100余幅画,每幅画都配有相应文字,作者用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将田野间的劳作与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是一幅描绘西北乡村四季风景、农事活动和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作者的文字朴素而又实在,如同田间的露珠,清新而明亮,透露出一种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生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彝族刺绣历史文化:介绍彝族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二、彝族刺绣典型纹样解读:选取十个典型彝族刺绣纹样示例解读;三、彝族刺绣代表性技法:介绍彝族代表性针法,包括十个刺绣针法、刺绣工具、绣线的使用方法及设计、配色;四、刺绣应用:介绍不同绣法的应用,包括服装、礼品、配饰等方面的应用;五、丁兰英作
全文共五章,前两章探讨昆曲南曲套数成立与否的问题,后三章探究昆曲南曲套数的联套规则。第一章解决概念定义和历史定位的问题。第二章还原了昆曲南曲套数的建构过程和思维方式,由此明确了昆曲南曲构成套数是有意识的主动选择(即昆曲南曲套数成立)。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外在形式、核心要件、内在逻辑三个层次介入昆曲南曲套数的微观肌理,讨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审美偏好,以及独具特色的幽默感。本书作者将自己所学的中共党史专业和从事的戏曲院校工作实践有机融合,在百年历史的长时段中系统梳理党的戏曲政策与实践,充分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艺术在一脉相承中改革、创新与发展的
自古以来,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而京津冀木版年画则是其实物佐证。自明末肇始,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木版年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地区。数百年来,无数的艺人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木版年画,此间京津冀各个小区域又慢慢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韵味。无论是北京地区年画兼具工整细腻与古朴庄重的审美特色,还是天津杨柳青
本书通过对比十对艺术家的作品,为昨日艺术与今日艺术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新的视角下,许多困扰我们的艺术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既然艺术的形式可以通过适应不同时代的技法和品味得到传承和延续,那么艺术品蕴含的内容、理念、理想和野心也可以拥有跨越时代的伟大力量。这本书兼具艺术理论与科普,向我们揭示了昔日图像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