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角度描述了王阳明历尽艰辛,超越个人荣辱得失之境,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哲学思想。正如《明史》所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其事迹虽历经五百余年,仍振奋人心。本作品文笔流畅,将一个具有拨乱反正之才,展现救世安民之略的传奇人物浓缩于这一部传记之中。
本书是中国传统经典,其采用阴阳变动的视角观察天地秩序的变动,凝聚了中国先人早期认知自然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判断社会变化的法则,当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的认知模式、思维定式、理解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并观察古代中国生活经验的基础。其作为“群经之首”,成为后世学者建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学理的内在依据
本书为我社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影印出版的古籍名著,颇受广大中医读者欢迎,现已成为市场稀有的收藏之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与文献价值。
本书是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舍雷对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的导读,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
本书考察了早期儒家思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并把展开一场反对儒家运动的墨家学说看作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形式。作者采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路径,注重清晰的文本分析以及每一方提出的哲学论辩的批判性考察。
本书从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几个途径探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策略。本书对进一步拓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路径,更好地弘扬主流价值观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一种价值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说它代表着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南宋事功学派的学术成果的梳理与结集,对研究南宋事功学派的学术源流,把握学术承续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稿主要由南宋中期浙东事功学派、南宋前期张氏蜀湘学派的事功思想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略论陈傅良的学派、思想和风格》《略论王十朋的民事思想》《范公精神对南宋名臣王十朋影响》等文章组成;第二部分由《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研究吉登斯思想的学术著作。安东尼·吉登斯,英国社会学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与借鉴西方哲学、地理学等学派思想内核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成为社会哲学领域的影响人物之一。本书稿以吉登斯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与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文本解读的根本路径,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期在时间坐标的维度上,真实再现马克思自身思想成长发展的历程。以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标志,并因此为基本界线,将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历程称为早期思想的探索
本书是关于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这段时期中国佛教教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第一章用于探究在佛教界中,个人追求佛学院教育的各种动机以及宏观层面兴办佛学院的理由。第二章采用福柯的规训视角,认为佛学院需要在教育前及教育过程对其进行条件和精神上的塑形,以便培养出合格的僧人。第三章讨论佛学院内部的几大知识化特征和技术,第四章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