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贺贻孙为研究对象,贺贻孙是明末清初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大多数保存了下来,但因其在明清两朝均未出仕,不授徒亦鲜与外界往来,所以被清代学者忽略,长期以来,对其的研究较为沉寂。全书分为七章,主体章节是《家世与生平、交游》《代表作〈骚筏〉分析》《代表作〈诗筏〉的分析》《诗文创作》《文学思想、价值与地位的分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第一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记》第一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此,其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芳阅读
本书为清代文人官员楼汝同撰写的日记。楼汝同为晚清官员、文人,今存《惜分阴轩日记》稿本一部,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惜分阴轩日记》起于光绪十年(1884),止于宣统三年(1911),记录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宦和生活情况,极少有辍笔间断,共计约九十万字。日记内容为研究清末政治、科技、思想、民俗、日常生活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
本书收录论文十六篇,分为赋学专论赋史研究文本研究文献研究海外赋学五个板块,对于赋学的发展及演变历史作了全方面的介绍与阐释。收录包括刘祥的《发明旨意与以文传人:论史传文学中汉赋纪事的撰述策略》、房召义的《农耕文明的典丽化书写:农赋用典的文化意蕴》、权赫子的《元代科举程墨<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东传》等,所涉论题多样,有关
《海隐书屋》四种包括《海隐书屋诗稿》一卷、《海隐杂记》二卷、《海隐书屋名胜纪游集》一卷、《祖茔讼案》不分卷。清人胡嗣超撰,手稿本。胡嗣超身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此间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海隐书屋诗稿》为作者诗歌集,共留诗132首,诗风古朴。《海隐杂记》共记事约423条,内容为作者生活在京城以及游幕见
《孔广陶日记》为晚清广东藏书家孔广陶所撰日记,书名题为《鸿爪前游记》,日记记事起于同治九年五月廿六日(1870年6月24日),迄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年7月4日)。其中同治十年四月廿五日(1871年6月12日)前为逐日而记,之后仅记六则(分见同治十年五月初五、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七日)。书前有叶衍兰《序》
熊从他多回归,走进边境小城。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翻越高山,穿过沙漠,趙过大河,熊步履不停,风尘仆仆。这样一段漫长征途,既为完成一个心愿,也为守护一个秘密...这部作品以新疆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为表现内容,通过描绘熊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游历和行踪,讲述他在漫游途中的所见所思,包罗万象。作品现实与幻想交织,哲思与诗
原生态的云南临沧,有“天下茶仓”的美誉。《秘境茶踪:临沧的芬芳》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临沧茶地理、韵味、历史、文化的长卷作品。只有踏遍临沧茶山,遍饮临沧好茶,作者才能以抒情的笔调、纪实的手法,向爱茶人介绍临沧茶。白莺山普洱茶、忙麓山昔归、大雪山野生茶、娜罕、冰岛......本书从这些佳茗好茶背后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栽培历史
本书为《司马光全集》的一种,主要收录司马光的集部著作,包括《温公文正司马公文集》和《温公续诗话》两种。前者是司马光的诗文集,共八十卷,凡赋一卷,诗十四卷,文六十五卷,其文记叙周详,词句简练、通达,有自然质朴之感;后者是司马光继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品评、鉴赏时人及前人的一些名诗,也记载了一些文人的轶事、趣闻及诗歌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