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清代文人官员楼汝同撰写的日记。楼汝同为晚清官员、文人,今存《惜分阴轩日记》稿本一部,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惜分阴轩日记》起于光绪十年(1884),止于宣统 三年(1911),记录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宦和生活情况,极少有辍笔间断,共计约九十万字。日记内容为研究清末政治、科技、思想、民俗、日常生活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 如河道、漕运等科技史,清末捐官的政策、途径、金额,以及中西思潮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官员面对西学的心态等。
《惜分阴轩日记》,清楼汝同撰。楼汝同(1858?),字子乐,浙江杭州人。光绪十一年(1885)以附贡报捐管河通判入仕,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累迁山东候补道员。《惜分阴轩日记》起于光绪十年(1884),止于宣统三年(1911),记录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途和生活情况,其间鲜有辍笔中断,内容涉及河运、官场、气候、医疗、交通、教育、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共计百万余字。《惜分阴轩日记》仅以一部稿本存世,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属稀见文献,多年来几乎无人问津,2019年才影印出版,至今方整理点校完毕,尚未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利用,文献价值有待发掘。兹就其中有关河政、捐纳、日常生活、医疗及气候等方面的史料价值略作说明。
一
《惜分阴轩日记》内容最富特色之处在于对清末运河河政工作的翔实记载。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南粮北运的要道。尤其是明清两代,京城极度依赖南方的粮食供给,廪官饷兵,一切仰给漕粮。是漕粮者,京师之命也(清)陆耀《切问斋文钞》卷十七,清乾隆刻本。。大运河的漕运通塞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为经济、政治之命脉。楼汝同于光绪十一年报捐管河通判,分发东河,在开封需次三年,光绪十四年(1888)实授山东运河道下河通判,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上河通判,光绪二十五年(1899)升运河同知,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度代理山东运河道员。按照清代制度,河政官员为朝廷专设,河政系统最高级别为河道总督,督下设道,道下设厅,厅下设汛、闸等。楼汝同所在山东运河道隶属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简称东河总督),所任通判、同知皆属河政体系中厅一级,通判秩正六品,同知秩正五品。运河道通判、同知都是亲临一线的官员,负责催趱漕船、闸坝堤岸维修、疏浚河道,并管理下辖汛、闸官吏据《清通典》:凡河务自管河同知以下为专司,知县为兼职,各掌沿河堤堰、坝闸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引导泉流,并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通判总理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分汛防守。引自(清)嵇璜等《皇朝通典》卷三十三,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刊本。,宗旨是为保证漕运通航。光绪二十七年,朝廷宣布废止漕运,楼汝同之任职正历经了古代运河漕运走向衰亡这一特殊历史时段。
........
楼汝同(1859?),浙江仁和人。光绪十一年(1885)以贡生报捐管河通判入仕,累升山东道员,有文名。
付佳,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 暨古文献研究所,已在《文学遗产》《人文杂志》《中国学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都轶伦,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已在《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前言
点校说明
光绪十年(1884)甲申
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
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
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
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
宣统元年(1909)己酉
宣统二年(1910)庚戌
宣统三年(1911)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