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课堂”丛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慕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的配套教材。本书涵盖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各种文体。主要内容包括:莫言《红高粱》导读、李碧华《胭脂扣》导读、当代散文家之巴金和杨绛、海子和昌耀的诗、路遥《平凡的世界》导读、赵树理小说导读、艾青诗歌赏读、萧红《小城三月》导读
《关键词》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课题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出版两辑。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
字里行间反映了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成长历程,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变迁与发展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文学革命时期的中国文学、革命文学时期的中国文学、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学、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中国文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书中不仅概述了各个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还深入探讨了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
本书对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千余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构建了互补互证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建立兼具古典性与当代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中国文学阐释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书中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区别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强调了以应用为导向的中国文学阐释学对世界文学阐释学的重要贡献。通过分析不同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所蕴含的中国
《历史叙事和时间意识:与文学史和文学现场有关》系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和叙事是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思考。慢,是前现代生活和美学的主要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也是希望当代文学研究能够稍稍慢一点,冷静一点。第二部分新潮汐是对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现场新现象的捕
本书围绕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核心成员集中关注的浙江人物研究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包括鲁迅研究、茅盾研究、郁达夫研究、王国维研究、蔡元培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本书通过比较研究会成员对浙江人物研究的异同进而解读他们的中国认识和中国想象,分析浙江人物研究在研究会中的重要作用。本书采用研究会成员的著作、日记、回忆录等与研究话题相关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四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文字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3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
本书主要围绕清代西域诗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伊犁文学景观展开,以时间为序,分三编介绍伊犁地区的多种文学景观,如赛里木湖、果子沟古道、伊犁九城、伊犁河、金顶寺、格登碑、望河楼、夏塔古道与木札尔特冰川等。通过对大量清代西域诗、伊犁地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这些景观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在诗人们和作家笔下的独特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