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英雄乍起,才俊繁斗。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跌拓起伏,群情激荡。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无出其右者。政治高手看到的是权谋诡计,文人骚客看到的是大江东去,忠臣良将看到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贩夫走卒看到的是借东风气周瑜,正所谓,你刚唱罢甘露寺,我又登场定军山。他关乎
基于文艺人民性思想与文艺活动的共生互动关系,本书以对文艺人民性进行总体性的学术探究为逻辑基础,将七月派文学设置为具而微的文学事实,运用原始材料,回到历史现场
蔡元培是20世纪红学流派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路,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本书系统搜辑蔡元培与红学相关专著、日记、书信、简历、书序、演说词等资料,附编辑录张元济、胡适、鲁迅等人的相关书信、书序及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蔡元培红学研究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整理者苗怀明还撰文论述蔡元培红学研究的始末、治学特点及学术地位,以
汉魏六朝是辞赋文体的全盛时期,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曹道衡先生以专业的研究视野、简洁平实的语言将辞赋文体的来源、流变、盛衰与影响从容道来,又将《子虚赋》《两都赋》《洛神赋》《哀江南赋》等名作赏析穿插其间,深入浅出,以期帮助读者跨越时代和语言的隔阂,领会汉魏六朝辞赋的魅力。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是作家维舟创作的一系列关于金庸小说的文化随笔,分为三辑:金庸叙事学武林的观念江湖社会学。金庸叙事学一辑借用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解读金庸小说中的文学母题,揭示了这些叙事元素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武林的观念一辑探究金庸小说中的价值取向、身体观念以及审美哲学;江湖社会学一辑则解构金庸江湖世界中的人情
民国时期正值文学改革大潮流,传统文学渐渐变得不受重视。不过源于民间的词因为文字比较通俗、内容以男女情爱为主,符合当时提倡通俗文学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视。当时出版的词集注释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种,在不足40年间大增至接近100种。这些注释虽然多是当时的教科书或普及性读物,却是研究民国学术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
朱自清的散文在现代文坛有一席之地,与他注重文学的声音之美有很大关系,在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的新文学主流话语中,朱自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现代散文的新韵重建,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声音诗学的启蒙。本研究以国语文学视域下朱自清的声音诗学研究为题,探究五四时期国语文学观对朱自清文学观的形塑,以及朱自清以其文学创作助推国语文学形成
本书精选二十多篇石昌渝先生的学术论文,重点论述小说史上的典型作品并阐释小说现象的深层内涵,是其小说研究的学术精华所在。作者不是单纯在小说艺术的序列中审视这些作品,而是把小说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探索它们生成和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何以具有如此之形态,力求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
本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教材。本书共分为5个模块,15个单元。从德美、志美、智美、行美、情美五个方面,赏析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情思与智慧,从中汲取养分,提高修养,激发壮志,启迪智慧,积极处世,热爱生活。该教材每个单元有启发式导语;每篇诗词都有学习任务书和课前课后测试题,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逐步掌握文化知识;启
这是一部当代小说名作的成长史。 它从《第二次握手》《活着》《白鹿原》等九部当代小说名作的版本变迁着手,讲述它们如何由初版本,或者经由影视改编、出版机构的介入,或者出于评奖的需要,或者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及作者艺术完善的追求,经过一次次的修改,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它以细致的异文汇校,将小说不同版本间从字句到情节、人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