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少年中华史.两晋》所讲述的两晋历史(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西晋(265年—316年)和东晋(317年—420年)两个阶段,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加速的关键时期。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西晋的短暂统一未能化解内部矛盾,最终因内
《蔡东藩少年中华史.后汉》讲述了后汉(东汉)(25年—220年)时期的历史往事。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由西汉宗室刘秀建立。新朝末年(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刘秀趁势而起,于25年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柏乡县)称帝,沿用“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世祖光武帝,其统治时期被称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此乃春秋时期周臣刘康公之语。显然,将“兵戎”与“祭祀”并列,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之《计篇》亦开门见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春秋时期军事专家孙武的眼中,战争已经上升到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学术殿军”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人”字的躬身意象到“江”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
该书是一部全面阐明壮族文化的著作。全书一共四编34章,涉及的章节,基本涵盖壮族的文化,能够给读者比较完整的概念,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壮族全貌。
《尚书》作为一部承载古代智慧的文献,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由于其文字古朴,内容深奥,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本书稿对《尚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译注过程中,严格遵循原文的意思,力求译文的准确无误。
。
不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的生存境遇来说,人都生活在岛上,人人皆是岛民。本书将海南岛作为人类生活的现场,和人类处境的隐喻,以凝练的文字叙述了它隐秘而传奇的身世,从历史幽暗处打捞出沉船般的人物与事件,再现那些曾经风起云涌、激荡人心的时刻,见证和诠释人遭遇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承担,以及在承担中呈现的人性裂变,并加以现代性的辗转演绎,咀
乾隆朝是康乾盛世〞的最后阶段,此时的世界大势已悄然发生巨大变化,本书剖析了在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乾隆皇帝在面对世界的快速发展时,其个人性格与其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如何影响清朝的政治决策,让清朝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浪潮下错失发展机遇,并深刻分析乾隆朝面临的社会危机及危机应对之道。
《盛世君臣:乾隆和他的文臣武将》由棹夫、呈瑞合著,共分六卷。本部长篇作品以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乾隆朝历史,跳出传统历史叙事框架,不局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聚焦乾隆与其文臣武将的复杂关系,将人物置于历史风云变幻的核心。书中详细讲述张廷玉历经三朝,在乾隆朝从顾命大臣到与乾隆君臣斗法的跌宕起伏;傅恒凭借家族背景与自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