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君臣:乾隆和他的文臣武将》由棹夫、呈瑞合著,共分六卷。
本部长篇作品以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乾隆朝历史,跳出传统历史叙事框架,不局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聚焦乾隆与其文臣武将的复杂关系,将人物置于历史风云变幻的核心。
书中详细讲述张廷玉历经三朝,在乾隆朝从顾命大臣到与乾隆君臣斗法的跌宕起伏;傅恒凭借家族背景与自身才略,成为乾隆的得力臂膀,于金川、准噶尔等战事屡立奇功;刘统勋出身书香世家,以清廉刚正之姿,在治水、弹劾权臣等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于敏中以其出众才华获乾隆宠信,却在权力斗争中经历荣辱;和珅从寒门子弟崛起,因理财与行政能力受重用,终因贪婪自食恶果;福康安身世成谜,在战场屡建奇勋,展现非凡军事与行政才能。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地刻画,生动还原乾隆朝的政治生态、权力博弈及社会风貌,为读者呈现一部别具一格的乾隆朝历史画卷。
卷首语:
帝制中国的盛世余晖乾隆朝权力运行全景解码
当历史的长镜头扫过18世纪的东方帝国,乾隆朝君臣的身影已不再是史书中的泛黄剪影,而是嵌刻在专制政体基因链上的遗传密码,有些仍在清代中后期的治理血脉中隐秘流淌。这段历史留给后世的,不是英雄史诗或权谋传奇,而是一组关于权力、人性、制度与文明的启示录。乾隆朝的君臣互动,既是中国两千年帝制的集大成者,亦是专制政体在现代文明冲击前的完整预演,是中国历史传统政治中皇权与能臣共舞的经典样本。乾隆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统治最久的君主,以其深邃的政治智慧驾驭着庞大的官僚机器,他的文臣武将,则在皇权框架下施展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整合与传统文明巅峰的强大治理引擎。这部著作以文明解剖刀的冷峻,切入盛世的肌理,揭示其权力运行的深层逻辑,在帝国的鼎盛与隐忧之间,在君臣的协作与博弈之下,隐藏着理解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的核心密钥。
一、传统政治文明的巅峰建构
乾隆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农业文明时代国家治理的理想型建构。君主以大一统为核心理念,通过军事经略与制度创新,将草原、雪域、农耕三大文明板块整合为超稳定政治共同体。边疆治理中因俗而治的智慧,使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达成微妙平衡;官僚体系内礼法合治的设计,将道德伦理与行政效能熔铸为治理共同体。科举制的成熟、典籍整理的系统化、疆域控制的精细化,共同构成传统政治文明的黄金三角,使帝国在人口突破三亿、疆域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规模下,维持了60余年的基本稳定。这种治理成就,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制度优化,更是中华文明在农业时代的生存智慧结晶。
二、君臣共生的权力运化
君臣之道,是传统政治秩序的核心。君主垂拱而治的权威如太阳,以天命靡常的合法性叙事构建治理坐标;臣僚燮理阴阳的智慧如行星,在君为臣纲的伦理框架内运化四海,共同构成了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理念。君主的乾纲独断需借臣僚的执行效能落地,文臣的治术谋略需凭君主的权威背书,武将的疆场征伐需靠中央的调度维系。乾隆朝将这种理念推向极致。君主以天命龙驭的恢弘气度统摄四海,文臣以修齐治平的治世理想经纬天下,武将以拓土开疆的赫赫武功界定权力版图。这种权力架构的精妙处,在于将君主权威升华为制度性自觉,使千万人的协作成为可能,让广袤疆域的治理具备了现实基础。密折往返间的君臣互商,经筵讲论中的治道探讨,边疆奏报中的临机决断,皆在证明君臣互动的精妙处,在于刚柔相济的动态共生,终致君明臣贤、政通人和的治理胜境。
三、君臣关系的人性博弈
乾隆朝的君臣故事,恰似一幅双面绣,正面是专制政体的精美构图,背面是人性追求的杂乱线头。君主对文治武功的极致追求,臣僚对功名事业的热切向往,共同交织成一幅斑驳陆离的人性图谱。乾隆朝的君臣互动,是专制权力借制度建构与权术实践,对人性进行深度规训、锻造的历史剧场,是人性欲望与生存智慧在权力熔炉中淬炼的生存叙事。君主以天命构建合法性,以恩威驾驭官僚群体。文臣武将在制度框架内发展出复杂的生存策略,他们既要以施政能力证明价值,又要以道德姿态维系认同,更要在皇权猜忌中保全自身。乾隆朝的臣僚既有张廷玉们万言立就的默契,也有和珅们善体圣心的逢迎;既有傅恒们决胜疆场的担当,也有胡中藻们因言获罪的惶恐。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建立在跪受笔录的人格矮化之上,科举制的公平表象掩盖了八股取士的思想驯化,密折制的信息畅通伴随着人人自危的监控恐慌。人性的多面性呈现,让权力场成为观察人性欲望的绝佳实验室。庙堂上宦海沉浮的个体命运,交织着荣耀与血泪,既是人性弱点的显影剂,也是制度弹性的试金石,谱写出传统政治博弈场中波谲云诡的人性史诗。
四、权力架构的精密与脆弱
盛世的表象下,是权力架构的精密耦合与内在张力。君主通过垂直管理体系将决策权收归中枢,使官僚体系成为皇权的延伸臂膊。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传统集权模式的极致化,信息的高速流转与决策的高度集中,在平定边疆、赈济灾荒等重大事务中展现出高效的动员能力。但这种乾纲独断的模式,是将治理效能绑定于君主个人智慧,其成效仰赖于圣君能臣的偶然组合,却难以规避制度性风险。当传统治理惯性抑制变革动能,当循吏传统取代创新精神,盛世便在制度的自我复制中埋下衰变的种子。
五、文明转型的历史宿命
乾隆朝的历史价值,在于其作为传统文明的临界样本,它既展现了农业帝国的治理极限,亦预示了现代转型的历史必然。当君主与臣僚在天朝上国的幻象中强化既有秩序,全球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已重塑文明竞争规则。传统政治的超稳定结构,在技术变革与全球互联趋势面前,暴露出封闭性与滞后性的致命缺陷。盛世的黄昏中,制度的惯性与认知的茧房,使帝国错失了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窗口期,这种历史宿命,实则是所有农业文明在工业浪潮前的共同挑战。
结语:在历史中照见未来,在余晖中看到永恒
这部著作的终极使命,在于将历史叙事从帝国兴衰升维至文明演进,乾隆朝是传统政治的理想型标本,亦是现代治理的反思性镜像。愿读者在盛世的光谱中,既见传统治理的智慧光芒,亦察文明转型的历史暗流,从而在古今对话中,获得照亮未来治理之路的思想启示。任何文明的存续,皆取决于能否在稳定与变革、封闭与开放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任何治理体系的生命力,皆源于对人性多样性的包容与对创新动能的培育。乾隆朝留给后世的是一把解读权力的钥匙。它让我们看见,所有伟大的时代都需要权威来凝聚共识,却也需要规范来校准正轨;需要制度来维系秩序,却也需要创新来突破惯性;需要精英来启明征途,却也需要包容来守护多元。权力运用的真谛,不在权柄势能轻重,而在价值取向所在,是以价值主导势能,而非让势能凌驾价值。权力应成为开拓文明的风帆,应化作滋养发展的活水,应擎起领航时代的火炬,应点亮指引征程的灯塔。真正的盛世智慧,在于深谙权力谦抑之道,既要葆有构建秩序的勇毅,亦要持守敬畏人性的谦卑;既要秉持守护传统的自觉,亦要兼具拥抱变革的胸襟。
封建盛世皆成过往,繁华旧梦终化泡影,难脱治乱兴衰的宿命轮回;今之盛世正昌明,固人民至上之基,砺自我革命之刃,弘守正创新之魂,筑命运与共之舟;吾辈躬逢旷古未有之治世盛景,当擎真理之炬,承时代之任,共铸民族复兴之千秋伟业。
张廷玉
顾命大臣只当了三天
神秘的弘晳逆案
张鄂党争
君臣斗法
配享太庙
傅 恒
乾隆的卫青
国事家事交相织
平步青云背后的奥秘
关键的一战
盛世贤相
平准的头号功臣
伴君如伴虎
滇缅风云急
良将殒命在丛林
最后的征途
刘统勋
出身书香世家
投身治水工作
不畏强梁劾权臣
两袖清风的能臣
军机处与河政之间
祸福相依立军功
负责西北测绘工作
盛世能宰相
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协助乾隆平定金川
鞠躬尽瘁感君心
于敏中
翩翩江南佳公子
风流状元炼成记
多才多艺侍师君
政坛新星露头角
军机处的监军
大清军国股肱臣
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平定金川的功臣
推动编纂《四库全书》
长江后浪推前浪
生姜还是老的辣
重臣身后哀与荣
和珅
满洲寒门的俊秀子弟
靠上大树
皇帝的新宠
查处李侍尧
不是带兵的料
接待英国使团
敛财有术
泾渭分明忠与奸
乾隆禅位幕后的刀光剑影
成为二皇帝
乾隆去世与和珅末日
福康安
身世之谜
初出茅庐的世家子弟
平定金川立奇功
出色的地方经济官僚
开始独挡一面
立殊勋于台湾
救火队长
藏边风云急
临危受命
跨越喜马拉雅山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将星陨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