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结合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和多年来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生活的智慧,阿瑟教授与奥普拉向我们展示了,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应该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世界改变。
《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分析了17世纪以来儒学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播,指出儒学东传后,异域学者研读经典、提出新诠,在将儒学作建构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并且时至今日,儒学仍是东亚文化圈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书对柏拉图的核心对话《理想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完整呈现了该对话的全貌。作者深入对话文本内部,创造性地综合了戏剧解读、分析哲学、古典学等诸种解释进路。在方法论层面,本书结合柏拉图研究界范式转换的背景,力证《理想国》中的哲学内容和文学内容不可分割且相得益彰。在内容层面,本书以城邦—灵魂类比为核心,指出该类比背后乃是古希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
本书是当代德国乃至欧陆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聚焦“实践”这一话题的理论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继续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和科学家的行动。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借助科学生产的实践过程将科学家本人带入的方式。这一过程始于柏拉图对他的雅典老师的叙述:他承受着强烈的内心独白的痛苦,这使他干脆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因此,最初
《中国佛教文化史》,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著。这是一部全面、细致地描述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史、阐发中国佛教文化伟大成就、总结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规律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题目论述最为全面、说明最为翔实、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 全书180万字,分三编。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被划分为四个时期: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至东晋后期
本书尝试从《庄子》文本本身出发,还原庄子时代背景,入乎其内以解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把握庄子思想的系统性。在内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会通精神分析理论与语言哲学,揭示庄子思想轨物范世的本真意义,深度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发掘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庄子》以其绮丽诡谲的文辞、夸张怪诞的寓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受到人们的喜爱,百读不厌。本书作者力求用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文采的文字解读《庄子》,为广大读者呈现一部译注类之佳作。本书注释简明准确,译文通达晓畅,解析深入浅出,将一个个《庄子》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受《庄子》优美文风的同时,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技术能力层次模型,用中国哲学中的"术、法、道”概念分别代表技术硬实力、技术架构力和技术领导力,深入剖析了技术人全面发展的框架,清晰揭示了技术人成长的关键路径:从提升个人技能到培养团队领导力,从解决技术问题到推动业务创新。书中不仅包含如编写代码、编写系统分析文档、定义接口契约、实现领域建模、应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