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中的大问题的书,这些问题包括:自我、心灵、自由意志、上帝、命运、善良和正义。这本书就是为想要思考这些大问题的普通人而撰写。它不仅向我们介绍了自哲学诞生以来困扰许多思想家的哲学问题,让读者了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如笛卡尔、休谟、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历程,而且给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开放的结论
本书以“沉默”为主线,从语言、行动、伦理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解读。作者认为具有浓烈伦理色彩的“沉默”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键。对于《逻辑哲学论》而言,伦理、美及逻辑形式均属于必须沉默的疆域,因此沉默的核心是一部“伦理之作”何以拒绝言说伦理;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重要的则是哲学作
本书全面论述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分立与融通的历史进程,分析和阐发在三家之论辩和融合之中,三家哲学理论各自的形成过程以及各自学理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本书也力图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互动之中,分析和寻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在各家互动的发展以及在自身义理内涵确立的基础之上,此线索和逻辑能够得到具体化的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儒
本雅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多个思想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书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对本雅明历史哲学思想和现实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揭示本雅明历史哲学的方法论前提以及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独特的时间观念、历史观念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本雅明历史和政治思
本书将美感的哲学方面与生理、心理方面的探讨结合起来,博采众长,吸取各种研究成果,力求对美感的本质与审美活动的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与把握。第一部分是美感的基本理论研究,针对美感的概念的历史、发展及争论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来分析美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影响美感产生的认知加
本书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语言研究与应用协同双向发展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全书共计10章,针对国内儿童思维培养过程中缺少思维可视化工具学习与训练这一问题,结合编者在儿童思维训练领域的实践研究经历与思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选取代表性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和八大思维图示(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
《圣俗之间:从韦伯到福柯》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世界中的宗教,“上帝死了”之后的宗教问题:以涂尔干与西美尔为中心,宗教与知识论,宗教与货币,宗教与法律,宗教与秩序,宗教与权力,宗教个体化的两种模式。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极端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
本书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审美系列讲座讲稿的基础上,由美学与艺术领域学者进一步修改、撰文完善,建构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深化了各个主题的思想内涵。全书共十讲,涵盖美学原理及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学之美、中国戏剧之美、中国绘画之美、中国传统工艺之美、中国书法之美、中国建筑之美、中国音乐之美、中国服饰之美、中国礼仪之美等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