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中大哲学评论》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中道”,意指“大中至正”之道,亦为“中和可常行之道”;既为中外经义之精髓,亦为吾侪治学之圭臬。不唯中国先贤推重“中道”,泰西大哲亦崇尚“中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辑刊旨在及时推送海内外同道之硕果,发现和培养学术新锐。第一辑分为“经典解释:先秦哲思与回响
本书分4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养成习惯的过程,并系统地整理了8种习惯战略。第1部分介绍养成习惯所需的意志力管理法,第2部分介绍习惯的核心战略,第3部分是考虑个人特征的针对性战略,第4部分按主题介绍养成习惯的实际示例。
本书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一”、“研究二”、“研究三”、“综合讨论”共6章内容,探讨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各领域惯例研究进展和问题,以及如何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视角对其开展实证,尤其是实验研究。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201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全文的3项共5个心理学实验,通过计算机编程搭建了“TTT扑克牌游戏”
本书主要针对近年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最前沿的热点关注问题,内容涉及美学各个研究领域,如中外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比较美学等方向,本书坚持选择和收入美学和艺术评论方面有见地、前沿性的研究论文。本书为学术性集刊,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与创新性,努力在美学与艺术评论领域树起我们自己的旗帜。本辑收入16篇
本书认为孟子对“性善”的言说,其过程就是一个有典范意义的道德自身澄明的历史“事件”集。他指出孟子不仅始终以本真的、主体间性的和无限丰富的生活世界,而且以叙事的和话语竞争的方式去同历史事实互动,道德和伦理由此得以自身出场和自我澄明。同时,作者认为孟子自然实在论的真理,是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符合论的真,而与价值论的“善”相结
本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四个尽可能:尽可能地借鉴已有中西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尽可能是挖掘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尽可能地避免当前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专业知识差异;尽可能地吸收当今社会耳熟能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教材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以王夫之“人性生成”哲学为题,对清代以来近百年的“王夫之”研究状况作了非常全面、翔实的回顾、分类和评价,明确了王夫之人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在、研究视角和主要结论。同时系统梳理了船山人性论思想的问题意识与体系建构,从而揭示出船山人性论思想相较于传统人性论的生成论变革。不仅深入前人的相关研究,具有学术史眼光,还作出了不少
本书以汉以后的《论语》通行本作为研究文本,在广泛吸收汉魏至清代古注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对《论语》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本书不仅解释了《论语》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解释了这种字面意思背后的根源。作者以孔子的整体思想作为统帅全书的灵魂和判断古人解释是否合理的标准,并佐以□□事实,从而使大量的前人所认为的《论语》章句歧义迎刃
郝敬《仪礼节解》17卷,为明代湖北京山大儒郝敬注解九经的著作之一。《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仪礼节解》取《仪礼》每篇各数条,为之解说,多有己见。明代儒者尊崇程朱理学,而疏于《礼》学,研究《仪礼》者较
《论语详解》为“九部经解”中的一种,明代郝敬撰,陆令仪点校。本次点校整理,是《九部经解》的第一次整理,原则上以早印本为底本,校以后印本、重校修本,全面反映郝氏家刻本文字的修订与解释的异同,并参校《湖北丛书》本、和刻本,力求为学界提供标点准确、校勘精审的最佳读本。 本书包括《论语详解》二十卷,《先圣遗事》一卷,《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