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知言”自称,以“好辩”“善辩”著称。孟子“知言”,指的是孟子认为自己善于分析、理解、评判别人或偏颇(“诐辞”)、或夸张(“淫辞”)、或邪谈怪论(“邪辞”)、或闪烁其词的话(“遁辞”),而这四种言辞正是孟子辩驳的对象。本书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讨论模型”和“策略操控”理念,提炼出孟子论辩性话语合理性“一体两面”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任务就是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还原马克思从接触—学习—崇拜—运用—反思—批判—扬弃—逆袭费尔巴哈思想的全过程。本书除“导言”“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章,分七个时段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进行思想交流的整个历程。通过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详细的文本研究、
本书为作者对《了凡四训》的译解。《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就是告诉人们,命运不但是可以改变的,还是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但怎样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怎样改造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一切与人的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人的道德里面包含了谦虚、善良、真诚、尊重他人、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而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链条。但是,库诺夫作为从实证社会学视角独立阐释唯物史观的理论家,其思想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本书旨在通过解读库诺夫《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这一重要著作,重新审视其从历史—社会—国家的角度对唯物史观的诠释和拓展以及其将唯物史
本书以大众通俗读物形式讲述《老子》(即《道德经》)帛书出土50年、楚简出土30年来的众多研究成果,以帛书甲本为底本,结合楚简,考校2000多年来20余部重要的传世版本,参考近90年来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复原《老子》的本意与真谛。本书设置复原本(以帛书为主、楚简为辅)、释文本(以帛书
本书是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以自己祖籍国立陶宛的神话为题目撰写的一部符号学研究著作。全书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供应之神:考卡斯和埃特瓦罗斯;第二章命运财富之神:奥斯里内和莱玛;第三章蜜蜂和女性;第四章众神与节日。涉及的论述主题有:作为意识形态的神话、作为哲学的神话、作为文化的神话;立陶宛神话问题:人
本书是研究社会心理认知的学术译著。谁是第一批居住在北美的人?约旦河西岸属于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为何种族主义者如此痴迷于起源或开端?为何有的社会以祖先名字命名他们的孩子?正如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时间地图》中所指出的,如果不深入了解我们如何想象过去,我们便无法回答这些紧迫的问题。将“时间”与“认知”相结合,作者试图勾勒一
本书旨在全面真实地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领域读者介绍皮亚杰作为发展心理学家对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理论,并阐述了普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表现。作者在内容选取上,并没有刻意求全求广,而是将所有的论述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皮亚杰最核心的理论上,梳理了皮亚杰关于智力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其发展因素的论述,详细分析了皮亚杰关
人生意味着什么? 人为何而生? 什么是自我? 如何才能活出自我? 这些对人类而言最为本质的问题,正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针对的问题。 所以,本书致力于使读者形成这一点认识,鼓励读者思考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本书旨在为正苦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或其家人、老师、朋友等身边的人提供具备启发性的具体建议。可以说,这是一
社会风尚主要指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民情风习,审美风尚是其中反映时代风貌的具体表现。《明清苏州审美风尚研究》从审美人格、礼仪之美、身体审美与自然美学四个方面,结合审美思想、艺术作品、日常生活等文献资料,在天人相合所构建的世界图景中,多维展示明清时期苏州的审美风尚,揭示苏州审美在明清时期如何在古典的瓦解与现代的发生这组矛盾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