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论在此后几千年历史上引发了无数争论,不仅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也在20世纪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在全面研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及欧美国家有关孟子性善论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在如何理解古人人性概念的含义,性善
诠释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门显学,汉语学界的译介和研究已有40年之久,近年来呈现出中西诠释传统的比较、会通与创新的局面。诠释学发展至今,众多的方案和主张形成彼此融合互补的趋势,但也不乏诠释理念上的抵牾冲突,诠释学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境,故而本书“走在理解的途中”,以“理解”和“方法”的关系为主
本书作者斯蒂芬·芬利从语言学分析出发,提出一个统一且广袤的规范语言理论─“good”被定义为一个介于事物与特定目的(或潜在事态)之间的概率关系,并借此去定义其他规范语词(如“ought”与“reason”等),体现了彻底的自然主义倾向。本书内容广泛,论证缜密,若想充分理解书中内容,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概率、条
陈昌曙先生为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工程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是中国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领军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几十篇探讨技术哲学问题的文章,专著《技术哲学引论》体现了其研究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特征,上述成果为工程传统的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绘制了清晰的学术图谱,在国内外学术
本书围绕古希腊罗马传世典籍的解读和研究,从五个方面概览古典学术的整体面貌,旨在经由古典学术通达古希腊罗马传世典籍所承载的古典精神。 第一章介绍四所欧美高校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的古典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二章梳理初习者需要通盘了解的传世典籍并给出必读书目;第三章指导初习者使用校勘本、辑佚本及评注本,逐步深入对传世典籍的文本细
本书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将思维导图融入生活场景,分别融入介绍了思维导图八大图示法——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形图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场景。 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精美插画和简明易学的思维导图图示生活的日常引入思维导图,再用案例和练习相结合的形式,为读者打开思维导图的启蒙之门,使读者对思维
与依篇疏解构成一种互补,本书对章句的理会,除字词、句脉的必要训释外,尚颇重视相关古籍对其意之属的印证。由参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远之战国以至两汉遗籍,不仅有助于把握语境不详的各则语录的旨归所在,也为窥知整个孔门义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条富有历史真切感的蹊径。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转换的枢纽
本书针对城市大型活动中人群常规流动和应急疏散流动安全管控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人群运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交通流模型中经典Aw-Rascle模型,构建“T”形汇流通道Aw-Rascle疏散模型;论述恐慌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据,分析宏观人群稳定性,设计反馈控制器;从计算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孔多塞一生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部著作。本书将人类历史分为十个时代,彰显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即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相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长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本书被
本书叙述了日本思想史从神话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儒家和佛教,构成了日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近代以后,又加入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日本思想正是在调和与矫正这些外来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作者认为,日本的“王权”与“神佛”,可以作为日本思想史的两极,并且可以由此观察“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在这两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