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王阳明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展开,写作过程严格以史料为基本依据,并合理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究王阳明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因和脉络。主要围绕“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致良知”“四句教”等几个心学核心命题展开,详细解读了阳明心学的内在逻辑和主要精髓。通过研究,指明“成圣”是解读王阳明思想的关键线索
本书全面梳理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的关系,讨论理学影响下的宋季诗学、宋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变化,探究文学新质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学大家缺席、中小作家腾喧齐鸣语境下文化下移、文学重心转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了一幅理学审美化和宋季文学义理化的新图卷,并针对理学对晚宋文选嬗变所起的作用展开探索研究,对宋季文人
本书属典籍整理类著作,共二十卷,是对《周易》经、传全文的注释。作者尚秉和先生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易学家,继承了易经研究象数学的传统,重在以象释《易》。本书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从繁多的典籍中筛选出来,并加以厘订,以便于学者使用时有所遵循。通过对卦象归纳整理
《应用伦理研究》为西南大学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集刊。该集刊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应用伦理学》。该集刊致力于推进道德哲学基础、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和特色伦理话题的研究。本书第5辑,有五个栏目: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易学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也渊源有自,关乎根本,而为数不少的在中国诗歌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诗人也精通易学,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理论总结、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中。本书以易学家兼诗论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易学思想,讨论其易学思想对其诗学理论之影响,寻求诗学之理性逻辑和审美方法。在研究维度上,以探讨易学观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集刊。《德国哲学》首任主编为张世英先生,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现任主编为邓晓芒、舒红跃。本辑为总第41辑,分为5个专题,从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康德对先验自有可能性的证明、主观逻辑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地位等视
哲学史。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清晰而优雅的文风,带领读者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轴心时代开始,经由中世纪,一路走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密尔、尼采、萨特,最后来到今天的哲学图景面前。另外,他也没有忽视印度、中国和波斯-阿拉伯世界的伟大哲学传统,对其做了简明而公正的比较研究。通过叙述众多著名哲学家,以及许多虽然不那么出名但也对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
本书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术随笔集,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内容形式多样化,包含经典阐释、札记、随笔、演讲稿、书信、游记等,不同于中国哲学、史学的严肃著作和学科论文,本书所收文章之行文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不失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吗,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此前已出版第一辑,本书是“原学”丛书系列的第二辑。本书主题“梦的工夫”意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