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一本畅销30多年、广受赞誉的经典心理学教材,以通俗易懂和内容全面闻名,集结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结晶,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当代事件,敢于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本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古代新疆地区儒学文化传播研究”成果。该书系统地统梳理了历史时期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新疆的传播进程,改变了传统学术把边疆视为儒学的“化外之地”的做法,也进一步通过展示和描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过程,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在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建构和传播力度的变化情况。本书的研究
本书尝试从撕裂、裂隙与接缝来重构海德格尔艺术理论的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并贯通到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中,以此也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之克服”的问题,揭示出撕裂的艺术与未来的美学之关联,最后提出“裂隙的美学”之命题。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与瑞安地方合作召开了从“永嘉之学”到“瑞安新学”这一主题学术研讨会,本书稿为这次学术会议论文的结集。书稿各文章围绕永嘉之学,特别是瑞安新学展开,聚焦于永嘉之学作为浙学中坚,论述永嘉学派在中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揭示瑞安新学是中国近代化,或称为第一次现代化的源头之一,以此两端,展开多方
本书收录作者自2000年以来的28篇学术论文,分为四个紧密相连的部分:“本体论的意义”“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哲学观念的更新”。 本论文集专注于一个主题,即倡导开展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其之标榜“新”,是根据对ontology的研究,认定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两类不同形态的哲学,从而显露出以往
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研究,同时对西方古今美学成果具有深厚积累的基础上,站在建设性后现代的历史高度,以现象背后的统一性为本质涵义,密切联系审美实践,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及美感活动展开了形上之思。全书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核心观点,以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为基本构架,分析论述了美的语义、美的范畴、美的原
孟子以“知言”自称,以“好辩”“善辩”著称。孟子“知言”,指的是孟子认为自己善于分析、理解、评判别人或偏颇(“诐辞”)、或夸张(“淫辞”)、或邪谈怪论(“邪辞”)、或闪烁其词的话(“遁辞”),而这四种言辞正是孟子辩驳的对象。本书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讨论模型”和“策略操控”理念,提炼出孟子论辩性话语合理性“一体两面”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任务就是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还原马克思从接触—学习—崇拜—运用—反思—批判—扬弃—逆袭费尔巴哈思想的全过程。本书除“导言”“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章,分七个时段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进行思想交流的整个历程。通过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详细的文本研究、
本书为作者对《了凡四训》的译解。《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就是告诉人们,命运不但是可以改变的,还是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但怎样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怎样改造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一切与人的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人的道德里面包含了谦虚、善良、真诚、尊重他人、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而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链条。但是,库诺夫作为从实证社会学视角独立阐释唯物史观的理论家,其思想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本书旨在通过解读库诺夫《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这一重要著作,重新审视其从历史—社会—国家的角度对唯物史观的诠释和拓展以及其将唯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