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按照福泽谕吉的思想及对外观的嬗变,分别对其思想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观、“东洋盟主论”视角下的亚洲观以及“脱亚论”进行系统的论述,重点探讨福泽的文明观与其提出的“东洋盟主论”、“脱亚论”的内在联系,及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甲午战争等各个重要时期在其亚洲观上的具体表现。纵观福泽的亚洲观,无论是“东洋盟主论”
本书围绕“生活儒学与现象学”,系统论述了生活儒学的问题意识,生活儒学与现象学的关系,生活儒学的三大观念层级:本源观念(生活感悟)、形上学(变易本体论、超越本体论)、形下学(中国正义论、儒家知识论、诗学)以及生活儒学的其它维度(诠释观、时间观、历史观、宗教观)等等问题。
本书在吸收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对易的解说,既主义理,又该象数;结构清晰可循,先解字义、爻位、爻数,复说卦义、爻义、传义,为读者学易之佳本。本书原为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十三经恒解》之一种。校笺者对本书有关易学问题及版本异同参照10余种易学著作,为之校笺,扩大了读者的学易眼界,对理解本书助益甚大。本书作为“槐轩学派”的创新
本书基于“逻辑合理”的原则,得出了若干新的认识,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如,对“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的解读,本书作者认为,合理断句应为“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其含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为者为了公共利益,应各自约束自身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实施公共大事。本书以古代朴素哲理论述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如,“泰,小往大来,
本书收录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战国策》《庄子》、贾生、董生、司马长卿、贾君房、司马子长、杨子云、刘子政、班孟坚、韩退之、欧阳永枧的文章。吸收了曾国藩兼取子类、史类的做法,也吸收了姚鼐一脉相承的作文体道的工夫路径,推高儒家经典的地位,将儒家经典作为一切文章的本源。
本书分为六章,主要包括:问题缘起: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理性思辨:幼儿行为观察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循证分析:教师开展幼儿行为观察评价的现状调查;行动探索: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行为观察评价实践研修;实践反哺:基于“五步循证”的幼儿行为观察评价案例;成效检验: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行为观察评价行动反馈。
本书共十章,包括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行为动力理论、人格心理、学习与学习理论、不同类型的学习、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教师心理等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通过妈祖信仰的源起与传播、古代妈祖塑像造型艺术的历史分期考察、妈祖塑像制作技艺及区域比较、视觉隐喻与图像释义、记忆表象与纸符本义、多元复合的俗信文化意向塑像和图像中的妈祖形像及复原实践等几方面研究妈祖图像和塑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全面思考了梁启超在回应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由于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戒慎恐惧,因而在构建民族国家话语与选择中国近代化路径时,对儒家的内在超越与乌托邦的乐观主义保持克制,对民主政治的黑暗面保持警惕,强调基于中国历史现实条件渐进改革的现代化方案,逐步形成了混合儒家、明治日本和西方思想的以其为代表的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
本书讲述的是改变源于打破既定认知。李子勋先生率先把“不确定性”引入国内心理治疗中,解构并完善心理学的临床工作。他融合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知识,提出了未知、不确定、混沌、不可预见等概念,主张治疗不是看到问题,而是着力于解决过程中的信息重构、扰动,以达成对原有结构的松动与改变。具体内容包括: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