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凯审美人类学著作的译读为基础,从学科论、审美经验论、审美交流论等几个方面对其审美人类学思想作全面系统的阐释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田野视察和学术发展实践,探讨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审美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借鉴价值。审美人类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的一门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比利时裔人类学家雅克&midd
这是一部视野开阔、通俗易懂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前四部分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信息冲击,批判性思维的思维特征,批判性思维与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关系,如何进行批判性的听说读写,如何辨识和构建真实生活中的推理和论证等。最后一个部分介绍了常见的逻辑谬误、历史上知名的批判性论证。本书倡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杰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简单易懂的入门导言。 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
本书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震年谱长编的结项成果,是对戴震生平、著述及相关史实材料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戴震年谱正编上(1723-1753)、正编下(1754-1777)、附编(1778-1815)、戴震著述编年等。本书纠正了前贤诸种戴震年谱中的若干讹误,旨在实事求是地还原戴震生平;以文献为依据,知人论世地考
本书所收皆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系的详细年表,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内容梳理与阐释,莱布尼茨与当时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讨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语言和信仰等问题的解读,特别是莱布尼茨时代儒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等,都是海外汉学兴起之前的历史画面。全书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
“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好”“运气怎么这么差”。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下,焦虑度日的人在激增。然而也有另一群人,即使面临环境的压力,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金钱、工作、恋爱等问题,让生活充实而顺利。出现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适当转变视角,一切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写给正处于焦虑与负面情绪
本书集合了一流思想史家对现代欧洲思想史研究的反思性讨论,前瞻性地指明未来思想史的发展方向。本书收录了14篇论文,涉及20世纪主要的思想史流派(观念史、语境主义、概念史等),思想史与社会理论、文化史、科学史、学科史等领域的关系,以及为前几代思想史家所忽视的主题,如心理和自我、国际和全球、性别、学科交叉。
如果你经常感觉不快乐,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 如果你时常内心焦躁静不下来, 不妨读一读曾仕强教授的这本书。 一切皆逃不过因果,因果又衍生为缘。 为什么你与她错过?为什么你会结识他? 为什么你会成为现在的你?为什么你会与我有交集? 这都是因缘际会使然,种善因得善果,人生际遇无非是缘起缘灭。 如何把握良缘美眷,如
快到DDL(截止日期)了,工作却拖拖拉拉……本来想学习的,结果却去刷视频摸鱼了……刚刚还觉得干劲十足,但只认真工作了5分钟,就又去上网冲浪了……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你是否已经放弃改变,认定自己根本就无法专注了呢?实际上,人类普遍为无法专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