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数字时代,我们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容易上瘾。上瘾不只与酒精、药物等化学物质有关,更加隐蔽不易被觉察的是行为,上瘾,就是那些做了之后感觉不错,情不自禁还想做,哪怕长期看来会给自己带来严重伤害的行为,如暴食、购物、沉迷手机、刷短视频等。本书从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脑科学入手,解释了上瘾的生理和生理原因,揭晓了上瘾的
近些年来,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真理观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了学术界的正统观点。保罗·博格西昂在本书中检验了这些观点,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学仍然为常识提供坚若磐石的根基,即我们能够对事物达成客观理性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与认识者的社会和文化视角没有关联。博格西昂的这本小书系统梳理了建构主义的缺陷,在他看来尼采、福柯
本书把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向读者介绍了20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模仿了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形式,但远比《论题篇》生动有趣。书中的每一种思维方法,都关联了一位哲学大师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康德、帕斯卡、尼采,再到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几乎贯穿了整部哲学历史。
本书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此外,本书还选译了尼采若干其他的重要篇章。《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有重要的创见,更重要的是显露了后来尼采哲学许多关键性的主题和倾向。
本书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宽容为主题考察长达两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进程,回顾宗教法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
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著名研究至今仍魅力不减。他在探讨西方现代主义的独特性上,首先探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根基与前提。文中所提及的新教伦理,是典型的西方经济活动形式的根源之一,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基础,满足了广泛的需求。在这本全集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以及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纲领性作品。弗洛伊德在书中对人的各种失误行为、梦和神经症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探讨了以精神分析方法治疗神经症的可能性。书中对梦的作用、性内驱力、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的应用,为20世纪的人文学科打开了新的思路。
本书实际上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写给儿子威廉·富兰克林的家书。这部于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的自传,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富兰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本书是亚当·斯密的经典学术著作。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就像《国富论》一样,《道德情操论》为世界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阿马蒂亚·森盛赞本书的深
本书作者理查德·乔伊斯整合最新实证科学成果和哲学学术探讨进行跨学科研究,以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入手,结合实证科学和哲学探讨试图证明人类道德的先赋性,解析人类的道德和道德感是如何在自然选择和社会互动中演化的。《道德的演化》是从道德哲学角度进行阐释的学术著作,论证严谨,语言扼要,鲜有艰涩的学术用语,适合来自各学科背景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