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
《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最博最精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
本书包括北宋学者司马光的四种著作:《孝经注解》《温公易说》《司马氏书仪》和《家范》。司马光以史学、政事闻名,实际上他在儒学上亦有所成就,是朱熹所称道的北宋道学六先生之一。本书所收四部著作便是对《易》《礼》《孝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发明,既有对经典本身的解读,也有基于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司马光的学术成
龟山先生即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杨时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为程门四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是宋代理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源头则是北宋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杨时作为宋南渡洛学大宗,将二程学术思想带入东南,成为理学南传的鼻祖。杨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
清李清馥撰,共九十二卷。此书考证闽中理学渊源,谓杨龟山载道而南,传罗豫章、李延平,集成于朱子,成就程朱理学建立之功。元明之际,闽中理学由蔡虚斋、陈剩夫诸贤讲学倡述而成一时之盛,中明之后理学后继乏人,沦为末学。自序中阐明其梳理理学在闽中的传衍源流,弘扬先贤学术之宗旨。此书编例不按年次,而以所考人物师从派系确定序例,首推学
本书所谓的反美学,不是反美学本身,而是反传统美学。它反的不是美学,而是人们对于美学的歪曲。而它所要构建的,则是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的一种真正的美学。由此,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代审美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的变化,并且从现状研究(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文本考察(文化溃败时代的寓言)、社会省思(千年未遇之历史巨变)、条件辨析(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令人不堪重负,我们是否仍需要保有一颗天真的心?要知道天真并不是无知或幼稚,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是一种发现美好事物的敏锐与感知力,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关怀。天真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理解、去与他人产生联结。 在本期《呼吸》中,我们将邀请你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是否总在与他人
曾经的创伤性事件不会轻易地随我们记忆的长河慢慢远去,它们会变成河底尖利的碎石、水面刺眼的波光,以及崖边骇人的水声。而站在河中的我们只能重温着那些过去,无法抑制地在精神和躯体上做出反应,就好像那些事件仍在发生。 创伤是一种身心上的体验,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影响,因此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是一种心理问题,也是一种与躯体密切
本书是一部详解100个实用心理学基本常识的口袋指南,涵盖了潜意识、人格分析、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自我疗愈等话题,全方位覆盖你的生活,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即读即用。心理咨询师陈琳在讲解基础概念的同时,也提供了实用的心理策略和生活建议,帮助你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处理棘手问题,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人生无须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