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中国现代性伦理话语的专业学术著作,从现代伦理话语的出场转型以及其内部的逻辑等深入挖掘,论述兼及理论与实际,基本视域和中心问题。聚焦为“现代性中人的生存重构”,在反思中国现代性成长的复杂境遇中,讨论个体价值的生成发育问题,思考在资本与劳动的二元结构中,个体如何安顿自身的,如何夯实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以观念史为进路
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思想,孟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以及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且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帝王和学者对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双向义务”的君臣关系主张以及肯定“汤武放伐”的“易姓革命”思想等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但自从朱熹将《孟子》编入“四书”,著《四书章句》以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正统思想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本书从抗拒破碎性、追求总汇性与整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探究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关系。浪漫派忧心于现代社会分化导致人类生存的碎片化、原子化和固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由此提出通过人文教化和艺术创造予以求解,但是效果非常有限。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浪漫派的一些观点(如批判破碎性、批判物化、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
这是一本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解读的作品。《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不仅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创作思路上也别具特色。本书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了《论语》的主旨、材料、结构、文体、语言、文风,展现了《论语》作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经典所具有的种种魅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从全新的文章学的视角走进《论语》,在体悟孔子人生智慧、处
该书以审美人类学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概括介绍21世纪以来国内外审美人类学研究历史、现状及走向,梳理及理清发展线索脉络,辨析学科性质特征及美学与人类学结合的跨学科特色优势,凸显这一新兴学科的问题导向意识、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互动同构意识、社会实践意识与学术前沿意识,尤其关注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民族、民俗、
本系列将青藏高原文明置于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以文学为切入口,从发展的视角选取藏汉两种文献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名著互译。
本书作为道家学说的开创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典籍,它与《庄子》如双峰并峙,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关学是由关中张载创立,与周敦颐创立的濂溪之学、二程兄弟创立的洛学及朱子为宗的闽学并立的理学流派,自北宋创立至晚清,近800余年,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关学的伦理智慧和伦理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关中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学伦理中的“天道”与“人道”的人文精神,在克服康德“道德律令”冰冷性的同时,
本书主要勾勒伴随着历代先民一起奔赴海外的中国民间信俗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传播与影响。书中对妈祖信俗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宗教信仰观及其历史影响,并从官方的角度,追溯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朝贡交往过程中,妈祖信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在琉球发挥的具体作用与影响等。借助翔实的史料和丰富论述,展现
本书以丰富详实的文献史料为基础,按历史脉络梳理了儒家学说在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传播的过程,并研究了儒家学说直至近现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