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社会心理认知的学术译著。再版更改了开本,修正了第一版中存在的少量翻译错误。谁是第一批居住在北美的人?为何种族主义者如此痴迷于起源或开端?为何有的社会以祖先名字命名他们的孩子?本书作者将“时间”与“认知”相结合,作者试图勾勒一幅关于过去的社会心理地形图。本书对集体记忆的社会结构做了开创性的探讨,考察我们用以在脑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人类死亡史》
本书以宋徽宗对《老子》的注解为中心,但突破对单一文本的探讨局限,实现两个维度的组合。横向联系《列子注》(《冲虚至德真经义解》)、《西升经注》,并参阅徽宗诏书相关内容,以在整体文本层面理解徽宗的道家思想,包括他对道家基本概念的理解,他所论及的道家政治哲学与三教融合观等。同时,在纵向历史层面,书稿追溯了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
本书是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创刊最早且影响广泛的大型专业性学术连续出版物;其前身是创刊于2001年的大型应用伦理学术年刊《中国应用伦理学》,2016年更名为《应用伦理研究》并在我社创刊。作为我国应用伦理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应用伦理研究》持续致力于促进中国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相长、教研队伍和应用伦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意识的虚假问题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断展开着反思和批判。期间,经历了从总体性的实践批判到分散性的文化反抗、从宏观的生产批判到微观的心理剖析、从同一性“建构”到差异性“解构”的逻辑演进和转换过程。由早先的阶级意识批判到后来的文化批判,西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员,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畲族民众自称“山哈”,是早于汉族客家人居住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土著居民,他们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民族发祥地。自隋唐以来,畲族先民被迫远离家园,走上长达千年的迁徙之路,并于明清时期逐渐定居下来。经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调查后,于1956年12月正
该著作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第二部。这本书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扣问之中。
牟宗三涉猎广泛,义理精深,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一直伴有争议。牟宗三涉猎广泛,义理精深,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一直伴有争议。为厘清学界存在的误解,本书按照作者在学界影响甚大的专著《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的逻辑顺序,选取牟宗三思想中的五个核心焦点问题,分别进行再议和省思,形成五篇有深度的专论,合为一
《主体性与美好生活——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两种幸福路径研究》作者刘科,系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道德教育理论。本书是作者负责的上海市哲社一般项目科研成果。福利与德性是当代西方伦理学中探讨幸福的两种主要路径,体现了伦理学对善与正当问题的深入阐释。本书重在展现这两种幸福路径在近三十年间的实质进展,将
本书为“神话学文库”的一种,此次以精装版出版。作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大规模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集成,文库既包括对神话学国际前沿成果的集中译介,也包括改革开放大潮所催生出的文学人类学派的多部标志性成果。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的神话之一。在180多个国家发现了这类神话。从十九世纪英国学者史密斯发现巴比伦泥板文书中的洪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