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一座由移民之手塑造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悲欢离合,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隐秘往事。本书是美国历史教授泰勒·安宾德,以移民文化入手,耗时多年调查、采访、梳理而成四百年来的纽约移民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纽约的城市建设史。全书由纽约历史上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故事展开并串联,乘坐“内华达号”移民船第一个登上埃利斯岛移民
中镇是美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这个小城市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变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书通过调查研究,对中镇在衣食住行、家庭生活、教育休闲、宗教习俗、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以该城市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观念转变的原因。本书既是学习社会
为了调动智力资源来应对9·11事件给美国带来的国家安全威胁,原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认为:我们必须再次拥抱学者和他们的智慧。然而,从实际来看,国家安全政策制定者与国际关系学者之间的距离已经变成了鸿沟。圣母大学国家安全中心创始主任、PackeyJ.Dee国际关系讲席教授迈克尔·
高档餐厅、便捷网购、聘请保姆……我们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工作者。这些工作者承受着大量辛苦劳动,但工资十分低廉,其中不乏许多女性,她们存在于我们身边常见的那些行业:麦当劳的员工、健康护理人员、居家保姆、托儿所工作人员…… 两位作者耗时10年,与数百位低收入女性展开交谈,在此基础上,翔实记录了她们所面
本书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关于女性劳动力市场研究的代表作。作者以历史的视角,寻找驱动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以及性别工资差距变化的关键因素,重点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100多年美国女性就业在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剖析了在这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女性的教育、婚姻、生育、收入与社会地
本书从两个角度重新建构了战后城市危机的解释路径:第一,打破将城市危机局限在60年代的惯常分析框架,在20世纪城市社会变迁中对危机的起源重新定向;第二,超越将危机视作社会福利项目和种族矛盾产物的传统研究范式,在房地产商、民权组织、政治机构等多维互动中重新解释,并突出了去工业化的影响。所谓去工业化,简单说来就是制造业在国民
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罗得岛州立宪运动之中,以托马斯·多尔为首的激进派绕开议会,自行立宪,并试图取代州政府,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人口中所称的“多尔战争”。本书以围绕“多尔战争”的政治辩论为切入点,对“人民”“多数统治”“革命”等美国核心政治概念的内涵演变,以及美国后革命时代的政治变革的机制和政治文化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
本书稿计划成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的一种。实现人人平等是美国人的理想,但现实中,很多美国人认为,被边缘化的和弱势的最底层民众是不值得关注和救助的。这个矛盾是美国公共政策的特点。本书涉及多个政策领域,阐述权力运行和思想操纵使得某一个群体从政策中获益的现象看上去理所当然。除非被挑战,否则社会
全书共有九章,第一章过往即为序章,第二章经济学:平等的兴衰,第三章政治:从不落主义到礼让的轮回,第四章社会:社会资本与家庭形成,第五章文化:个人主义与社区,第六章种族与美国人的“我们”,第七章性别与美国人的“我们”,第八章20世纪的弧线,第九章漂泊与成功。
本书中,作者丽莎·麦吉尔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禁酒令的历史与影响。作者史学功底深厚,同时依托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运用生动的文笔,客观讲述了1920-1930的禁酒令时代。该书内容严谨、信息丰富,可读性强。书中蕴含了大量有趣的历史细节以及鲜明多彩的历史人物,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