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土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间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中编围绕“方册藏”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仍是以不同的个案,展示这个时代信仰生活的多元特
本书为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翻译佛教经典便成为佛教界一项重要的工作,由此而形成大量的汉文佛教文献。本书用七章内容讲述“汉文佛教文献学”这一学科所应研究的内容,认为应不仅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全部历史,即它的产生、发展、现状等,还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分类、内容、特点、分布、历史与现实
本书是历经百余年后仍然在佛学界一直享有盛誉的经典名著,其重要价值在于介绍了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巴利文与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详尽解析了巴利文经藏五部,论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献在史学、哲学和佛学方面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那些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北传佛教文献,剖析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乘经典,并介绍了大乘的空、有、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心理、认识与逻辑方面的理论内涵,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经唐朝玄奘的系统重译与窥基等人的大量撰述后发展到高峰。本书对唯识学的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为了便于讲习,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编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
《与日新增》是马丁路德诸多著作中最短小精炼的一本,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直接挑战教皇权威,宣城信徒可直接与上帝想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本书是他早期布道、评论和灵修材料的选编结集,对基督徒灵修具有指导意义。它不同于马丁路德以往著作多以圣经注释、神学
《竭诚为主》是章伯斯的灵修和演讲文集的汇编。本书稿为翻译作品,作者奥斯瓦尔德·章伯斯为20世纪初的英国牧师,《竭诚为主》这本充满古旧信息的经典灵修作品坚持救赎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提醒信徒信仰的根基的意义。每天一篇,共365篇,篇幅短小精悍,教导人时刻警惕骄傲、贪婪、诡诈、放纵、情欲、嫉妒、仇恨等败坏人生命的不良品性,用敬
本书选取了清末至今我国五大宗教爱国宗教界人士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节选共计51篇,其中佛教界文章11篇、道教界文章11篇、伊斯兰教界文章9篇、天主教界文章10篇、基督教界文章10篇。全书按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宗教界秉承爱国爱教传统,支持和参与民族独立运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第二部分以宗教界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
本教材“世界宗教”部分主要介绍广义的“基督教”,包括罗马公教、正教(东正教)和新教(基督新教)三大宗派及其他小教派;因我国习惯称“新教”为“基督教”,称“罗马公教”为“罗马天主教”或“天主教”,所以“中国宗教”部分的“中国基督教”仅指其中的“新教”。除了上述“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国五大宗教”外,本教材还简要介绍了犹太教
本书稿是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与峨眉山佛学院联合策划的系列学术研究丛书《佛教与民俗》第四辑,是近年来关于佛教与民俗研究的部分成果。该辑分为生命礼仪专题、信仰民俗、仪式民俗、团契民俗、岁时民俗、游艺民俗及外三篇等七部分内容,解析佛教如何演变、契合中国民间知识与风俗习惯等。佛教与民俗是一个研究前景很广的课题,对“中国佛教
《南山法谱》是一部古籍整理文献作品。本书以清代《南山宗统》《律宗灯谱》两部文献为底本,进行搜集整理,补充、续编南山律宗法脉传人入谱。既结合了禅宗[灯录]式的作用,记录了南山律宗。诸師之言行、事迹,同时也力求将延续了南山律宗法脉的各支传人辑成谱牒。本书内容上遵循客观历史,每位人物传记都注明了史料出处,时间跨度一千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