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融合了诗歌、历史、地理、文俗、旅游的综合性读物。作者先用一首唐诗引出一个地方,解读唐诗的同时,引出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加入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让内容更有可读性。50座城市,100经典唐诗,200历史景点,300实拍美景,打造专属于孩子的唐诗之旅线路,从壮丽的山河到幽静的古刹,从繁华的都市到隐世的田园,唐诗里的每
本书对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乡愁叙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其主旨在于揭示乡愁叙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乡愁叙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叙事主题和美学特征,并考察乡土文学中乡愁抒写的审美表达对展现与构建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本书还结合生态叙事、数字人文等文化背景,重点探寻新时代重构乡愁叙事的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研究古今诗学和诗词鉴赏的论文与学术随笔集。书中的诗词研究涉及天津本土诗学研究领域,对天津诗学的文献整理、精神品悟等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全书对古典诗词的一些名作及相关诗论,通过文本细读、文献梳理等途径,做出了新颖的解读,对传统诗论甚至是名家宏论中的一些为世人习见而不察的错误理论做出了详细而有力的辨正。本书角
本书收录了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宋元诗鉴赏作品近50首。霍先生的宋元诗鉴赏凭借丰富的历史细节,超越了一般层面的语言审美;更以深广持重的生命体悟,引领后人在文史交叠处探寻文艺真谛。从专业性的学术论断到审美鉴赏,霍先生的宋学研究似乎采取了一条“接地气”的大众路径,但个中内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关于壮族诗人农冠品诗歌研究的成果,涵盖文学史、论著及评论文章三个维度,并通过作家自述的形式,收录了农冠品关于诗歌与文学自我认知的 核心文章。在对农冠品诗歌的研究中,本书不仅深入研读其诗歌作品,还收集并梳理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
传统中国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古代小说的情节安排与人物设置较多涉笔伦理关系,此种叙事又与小说的道德意识及教化功能密切相关,既反映了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又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认为古代小说中的伦理叙事自具传统、自成谱系,对其展开探究,具备三方面的学术意义,即便于增进对中国小说的伦理特质的体认,便于加强对伦理小
《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先生1927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也是近现代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傅斯年发幽阐微,提出许多特异的见解,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实用手边书。
诗路文化是走出来的文化。本书以浙江诗路文化为论述对象,通过结合浙江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美学理论,主要站在美学的高度进行理解,以彰显浙江诗路文化的美学品格。总体上认为,浙江诗路之美是和谐之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内蕴着优美、崇高美。根据线路主轴、区域覆盖的地理、历史上的交通情况,结合关键节点、代表性的在地性审美特色等
本书内容分为小令编、套数编和剧曲编三大部分,每编的作品先进行文体介绍,后以时间为序,分元、明、清三组依次导读作品。所选曲作涵盖古典曲作的代表作品,既考虑了不同历史时期曲体文学成就的不同比重,又考虑了曲体体制特征的广泛代表性,从文体上看,各类主要曲体的作品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十四章,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童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形式作系统梳理,内含大量不易搜求的文献信息,是当时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珍贵稿本。郑振铎先生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俗文学”的概念,为民间文学正名,对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起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