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以中国老促会《关于编纂1599个革命老区县发展史的安排意见》等文件为总体思路,着重突出老区人民的历史贡献和地位作用;重大历史事件、革命历史人物和著名英模英烈事迹;著名革命历史遗址、文物、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舞钢市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和先进典型。坚持历史的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每个人对家乡的怀念,深深地扎根在心底。全书围绕“记住乡愁”这一主题,以温岭历史文化为着眼点,辑录70余篇文章,分为“乡土”“乡亲”“乡味”“乡情”四个部分,记录了温岭的沧桑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变迁、人文地理、时代记忆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包括侨界人士的思乡之情
本书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16年末。设概述、文化地理、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文学艺术、学术文化、越剧·曲艺、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书法文化、方言文化、风俗与谚谣、人物、大事记等类目。记述了鄞州境内历代文化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变革现状。
全书分四部分,主要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间顺序,讲述了郧西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直至走向新生活的历史。
该史诗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承载了水族的沧桑历史,与一般的迁徙古歌有较大差别。该史诗传承生态良好,至今举行丧葬仪式仍然演唱。本书使用国际音标准确记录语音,然后按国际音标,汉语直译、意译的体例进行翻译,固化为文本,为水族保留重要的口传历史资料。本书按照这部迁徙史诗在水族丧葬习俗中的演述顺序,结合水族地区的家谱以及民间习俗,
本书是关于北凉的史学论集,共收15篇文章,分为四大篇。第一篇“北凉人物篇”,集中研究北凉的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沮渠安周、沮渠无讳、昙无谶、隗仁、沮渠封戴等人物,对其生平、事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篇“北凉经济篇”,研究北凉农牧业、屯田、手工业、贸易以及度量衡制度;第三篇“北凉文化篇”,研究北凉佛教和文化
本书关注海南本土文化挖掘与研究,作者用两年的时间,拓古碑、探古墓、访古塔,查阅古书、地方志、族谱,与当地人士攀谈,邀专家学者访谈,用脚步丈量这座历来被称为“文化荒漠”的岛屿,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岛屿故事。在三亚,感受“道法自然”的从容与自在;到千年崖州访古城,挖掘这片土壤里浓郁的“尊师重教”之风,感知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接纳:
《光绪介休志》由山西省介休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以光绪六年李敦愚纂修的介休县志稿本为底本,加以点校整理而成。全书简体横排,保留了点评、注释等,共有三卷,分别是地理志、建置志、人物志,最后附一志余,收录当地各领域、各领域的人物等。地理志又分方域、山水、关隘、古迹、户口、田赋、水利、风俗、物产等,建置志又分公廨、学校、先
该书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委史志研究室组织的灵石县旧志影印出版项目的成果之一。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版《灵石县志》原样影印出版,集中展现了这一民国珍稀版本的历史风貌。民国版《灵石县志》是现存最晚的一部灵石旧志,也是唯一一部采用近代西化修志思想编修的灵石旧志,书中不仅用文字记录了清代及民国初年灵石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还绘有
该书是清代康熙版《榆次县志》的影印本图书,是晋中市榆次区史志研究室深入开发地方乡土文献的项目之一,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旧志善本为底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旧志善本配补,原样重现了清康熙刻本的历史风貌,为学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准备。该志是明万历版《榆次县志》的续志,下启清乾隆版《榆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