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是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原始社会写起,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重在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兴亡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本书在写法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文字简洁生动,论述深入浅出,开创了中国新的通史的著述模式,是一部地位极高、极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治身、治家、治国”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系统勾勒《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
本书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学术生涯的回溯,揭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同时将双槐树遗址置放于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几个重要历史背景之中,用大量翔实,尚未人知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展现“河洛古国”出现的文化坐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
本书是以胶东地区过国为重点的研究东夷古字古国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考古发现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参考文献论著,考证了东夷古字古国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甲骨文天干地支和在美国、墨西哥等地发现的中国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揭示了胶东地区过国从起源到消亡长达260多年的历史轨迹;对以往争议较大的禹夏、斟、己、丰、薄姑、莱、来等国的历史
古代先贤多有读史札记传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故仿效前人,选取胶东半岛为空间范围,以古代史为时空范围。以札记之形式,探讨胶东历史之有趣话题。
本书从诸多史事入手,讲述代表性电影的文本内容和拍摄中不为人知的多重际遇,近距离看跨越百年的中国近代电影史。本书既可从历史的视角看电影,也可从电影的视角看历史。内中涵盖不可绕过的重要时段和关键人物,再现了纪录片、神怪片、儿童片、战争片、喜剧片、民族片、革命片等不同类型电影的表达方式,以及编剧、导演、演员参与其中的具体细节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三国时期的历史沿革。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263年,曹
1931年11月,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形式,开展了各方面工作。由于军事和联合战线的需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7年宣布取消。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这一历史过程。
本书收录了罗振玉《集蓼编》《扶桑两月记》《五十日梦痕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四篇著作。通过自述的形式,概述了罗振玉的生平经历,并包含了罗振玉对清朝学术源流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罗振玉其人及其学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