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对“文化”这一基本概念的描述出发,充分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接着通过对中国汉字与珍贵典籍、传统艺术、传统社会生活、传统文学、古代教育、古代哲学、古代科技等方面知识的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进行了一个有选择性的、宏观的展现、归纳和总结,使读者在认识中华优秀
本书共十五篇,内容包括:自然·建置;人口与计划生育;道路;街区规划与建设;商业;工业;中共满春街党组织;满春街道办事处;群团组织;司法·武装等。
“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一。本书以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团为中心,聚焦于“文人外交官”的特性,考察了他们在日期间对异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因此而触发出的外交论和“经国济民”观。对于公使团的中心人物何如璋、黄遵宪来说,离开近乎闭关的祖国,理解异国的社会文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衡量事物的尺度、价值观都要重新建立。然而,他们
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记述了1978-2010年上海民政工作从全面恢复到加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一部分设图照、凡例、编纂说明、目录、概述、大事记,是全卷提示。其中,图照由市民政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编纂,市民政局工作图照居前,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图照殿后。大事记由市民政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编纂。第二部
实事求是、全面地记述边坝县从自然到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坝的发展历史。
本书坚持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既突出闲谭,又体现文史,回顾、记述不同历史时期凉山的社会现象、社区(乡村)生活、记忆掌故,反映了凉山独具特色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所经历的种种变迁、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全书分为推杯换盏、穿红着绿、走街串乡、找乐寻趣、逢年过节、斗室蜗居、百业百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若干专题的形式,选编《资治通鉴》中事关家国兴衰、民生休戚的内容,辅以精要的注释和评析,形成一部结构清晰、晓畅易读的读本。本书旨在使读者充分接触经典史学作品,感受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体味古代王朝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接受历史智慧的熏陶和启示。本书可作为中小学师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言文的教材
纵观中国抗日战争个战场,滇西抗战因日本切断滇缅公路援华线而起,战场所涉区域具有跨越国界和抗战主体盟国联手的显著特征,有别于其他战场。本书用史实深刻揭露了日军在滇西的罪行:政治上实行最严厉的军政统制,“以华制华”;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文化上破坏和摧残滇西文化、教育资源,并实施奴化教育。“无差别轰炸”、霍乱与
本书上限追溯至村落事物发端,下限至2018年底,记述以北京市级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乡村发展历程。内容包括: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姓氏、康陵、正德春饼宴与民俗旅游、党群组织、村级行政组织等。
本书是万娘坟村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述村域范围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2018年3月,万娘坟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本书是昌平区四部传统村落志书之一。全书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为记述方式。系统性梳理了万娘坟村的历史文脉,深入探索和挖掘了万娘坟村的传统文化遗产,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