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本自选集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系列四)》中的一本,汇聚了作者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观点,全书共分四部分:中华文明继承、中华文献访读、典籍作舟共济、北朝史迹考实,均为作者多年来通过考察历史所获的研究心得。
康熙《荣县志》是荣县最早的古志,点校本以古本康熙《荣县志》为蓝本,结合其他志书及正史等史料,尽可能保持原志原貌。古志除版本最早,具有较高的文献学、版本学价值外;还包括封域、建置、士宦、艺文四卷,从各方面体现古荣县的社会历史梗概,特别是里边包含的茶叶、盐业、酒业等资料,为社会、经济史提供重要史料;同时还包括有周边其他地方
《中国地方志隐逸文献汇纂(附卓行传)》全套共16册,隐逸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隐士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盖隐士之多寡,成为衡量政治至善程度的标杆。而夷齐,既是后世隐逸之风的滥觞,也是后代遗民追仪的典范。是以,隐士,成了解读中国文化内在基因的密码,也成为把握中国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整理研究出土古藏文文献及传世藏文文献,并结合史书,尤其是敦煌出土汉文写本的记载,全面论述吐蕃王朝时期的职官体系、职官体系的演变及其影响作用;厘清职官管理制度的模式与变化及其特征;深刻认识其作为一个民族政权的职官管理内容及思想;客观、科学地评价吐蕃王朝职官管理制度在藏族历史与文化史中的地位;观察其灵活性
本书记载了2023年第十次国家公祭的背景、过程以及社会反响。全书共五部分,内容包括:国行公祭——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全记录、海内外同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祀我国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精益求精——各界筹备国家公祭仪式、警示醒世——守护世界记忆。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总论南怀瑾先生的读史心得。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从社会制度、政治谋略、人生哲学、权利本质、王朝兴替、开基立业和帝王治术七个维度,探讨中国历史的兴衰。
本书稿旨在希望能够透过大明王朝的兴衰史,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北纬42度线这条隐藏在时空背后的生死线,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中原王朝国防线位置的最重要因素,不是降水,而是温度。北纬42度温度线,是作者在《谁在世界中心》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条线东起长白山脉南段,经过辽宁沈阳,穿越燕山山脉,渭过阴山北,向
本书是一部中国先秦通史,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和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今人再现了几千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气,实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