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理想》是作者继《信息的演化》《信息与存在》两本书思想的延续,继续从信息的视角探索人及其存在的本质问题,探索信息存在者的理想样态。从对个人的信息本质的思考,作者联想到“个体繁荣”,进而走进萨特的《存在于虚无》,结合生活实践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引发对信息、他人、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作者的思维看似发散,但始终
本书以通史形式,按照社会属性把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作者划分为“官方、民间、宗教”三大群体。并从知识积累、作品形成与流传等方面,分析不同科技群体的优势与劣势,展示其各自的群体社会生态,是一部特殊视角的中国古代科技活动史与科技文献史。本书在文献学和科技史两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文献学领域,首次开展了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作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明天启示今朝。作者通过追寻中国古代和世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比较全景式的阐述现代图书馆理念,结合当下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趋势,大胆畅想未来图书馆的模样。作者提出,图书馆通过与科技高度融合,与教育、科研高度融合,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从而让图书馆走向未来。未来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全球化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对于休闲活动以及休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书结合作者十多年来从事老年休闲活动规划的经验,通过老年生理和心理特征、休闲行为以及活动案例,详细介绍了老年休闲活动规划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本书适宜社区工作人员和旅游等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本书从传播生态学视角聚焦全球传播格局和世界传媒发展,在复杂的全球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息共生关系,为传播研究和媒介管理提供某种联动、系统化、战略化的思路。本书凝结传媒业界、传播学界和相关管理机构的智慧,从政策—理念、技术—热点、市场—生态、结构—国别四个维度,全面勾勒了2019年世界传媒发展和全球
《想象中国》为传播学学术专著,是浙江省社科规划优势学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形象研究》最终成果。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全书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形象为研究课题,通过分析中文、外文著作、论文中的中国形象,境外报纸电视中的中国形象,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形象
这本书颠覆了以往新闻采访教学书籍的写作方法。本书依循新闻采访工作的思维逻辑,注重导入实践、问题、案例讲授有关知识和理论,使学习者对新闻采访先有感性认识和切身经验,再形成对新闻采访学知识和理论的系统认知。注重情景教学、模拟实训、实战演练,将新闻采访的要旨和精髓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强化学生的新闻采访及新闻写作的技
本书从文学畅销书的生产主体、创作主体等方面对文学畅销书这一文化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阐释了畅销书与大众文化、媒体文化及运作模式的紧密关联。进而从宏观上探析和思考文学畅销书的经典化亦或“历史化”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路线。坚持中西融汇的开放视野,在宏观研究和微观辨析中穿越研
本书面向信息组织环境的变化,结合图书馆与信息组织机构的实践与信息组织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描述,内容包括:信息组织概述、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叙词法、分类主体一体化语言、国内外其他主要分类法、分类法与主题词表的电子化及网络化、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本体的创建与应用、文献标引基本规则与方法、各类
本书讲述了浦东开发初期土地开发、资金筹措、重点开发小区建设、工程和项目建设、外事工作、农村城市化、环境保护和绿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支援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力图从广度和深度上展示浦东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深刻变革,力图揭示这样一个客观本质:浦东开发既是一部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