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王安石的古文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北宋古文运动的视域之下,对王安石的思想和创作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主要的论题包括王安石理想人格之构建,王安石对荀子、韩愈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王安石与同时期重要文人比如欧阳修、曾巩的文学交往,其碑志文的异同,其文道观的异同,王安石科举改革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王安石的辞免文书中所体现的宋代辞
本书在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料学、版本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从多个角度对陕甘宁文艺的历史特征、党的文艺方针及其发展方向、理论批评与艺术教育、社团报刊及其体制规范、作家专题与文本分析等进行学术研究,并从文献资
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SamShepard)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男主人公形象,他们不厌其烦地表现自我的阳刚之气,却总是在性别焦虑中迷茫、失落,反复陷入身份困境。本书以谢泼德作品中的男性气质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上进行文本解读,同时又结合当代美国戏剧文化的历史背景,从宏观上梳理作家戏剧创作中的主题和风格变化。本书不仅是
本书主要研究了西方文学中的现代说图(modernEkphrasis)问题。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体裁篇讨论了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中的现代说图,研究了诗歌现代说图的“静止运动”原则的形成渊源和内涵,以及据此形成的主要说图方式:客观心理模式、主观反应模式、戏剧性场景再造模式等;研究了现代说图在小说环境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和故事
本书将文学虚构叙述文本看作一种特殊的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以虚构叙述世界的内部因子——情节和人物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中的模态逻辑概念建构情节诗学、发展人物理论。以虚构叙述世界外部要素——作者和读者为研究中心,利用可能世界理论中“文本作为世界”的
《今日世界文学》(GlobalLiteratureToday,简称GLT)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WorldLiteratureToday(简称WLT,A&HCI)期刊合作主办,以当代世界文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集刊。中英双语,一年两期出版。《今日世界文学》的合作方Worl
艾朗诺(RonaldC.Egan,1948-),汉学家,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孔子学院汉学讲座教授,《剑桥中国文学史》北宋部分撰写者。本书以艾朗诺的汉学研究与翻译实践为考察对象,围绕他的代表作《欧阳修的文学作品》《苏轼的言、象、行》《美的焦虑》以及《才女之累》展开细读、评述和阐释,并结合他的《管锥编》英文选译本
以晚清小说活动和中西学者的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为对象,跨文化的视域下,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分析中西研究视域中对晚清小说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看法。本书运用现代西方理论研究晚清小说本身所具备的跨文化属性以及不同视域下的晚清小说研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小说本身为对象,进一步深化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阐释,进而发现晚清小说独特多
本书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的共生态发展,重点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代表性华文媒体如《新华文学》《星洲日报》《泰华文学》《小诗磨坊》《世界日报》《千岛诗刊》《东南亚诗刊》等为个案,借鉴和运用传播学、文化研究、接受美学、文学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探
在20世纪70年代非洲葡萄牙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前,非洲葡语文学在国际上常被蔑视、扭曲乃至全然忽视。新世纪以来,安哥拉、莫桑比克逐渐摆脱了战争的阴云,与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一起,逐渐进入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界葡语文学内部,来自非洲葡语作家的声音已与葡萄牙、巴西的作家形成鼎足之势。以最富盛名的卡蒙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