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合力打造的室刊,集中展示历史所上述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约业界知名人士撰写专稿,内容集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史为一体,举凡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专论,以大历史、大视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进行全面考察
人物画像纹青铜器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期,分布范围甚广,多出土于吴越、齐鲁、三晋、燕地和巴蜀地区中不同等级的墓葬。过去对于这类青铜器的研究多仅关注于某一类工艺手法、某个区域中的发现或某种图像及其所反映的与史书契合的内容。本书则对人物画像纹青铜器及出土这类青铜器的墓葬进行年代序列研究,再按不同工艺对人物画像图像进
本书是一部断代史著作,讲述的是广义的三国时代,即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的史事。书中对汉末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并对其中的重要人物和史事进行了辨析,根据史料记载,纠正了一些通行说法的错误;对三国时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学术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成就等也进行了梳理,全面展
本书是《北总部胡同32号》系列的第三本,以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先生的第一视角,介绍了13位曾经工作于人美的老艺术家:沃渣、王靖宪、杨先让、庞邦本、姚奎、樊林、吴传麟、刘汝阳、张广、韩亚洲、郜宗远、程大利、王铁全。全书按艺术家的生卒年前后排序,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在人美社的工作、出版,个人艺术创作、成就等几个方面展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在四年的历程中,大师汇聚,成果瞩目;同时以国学研究院为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学研究人才,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清华的国学成就,成为近现代国学研究的一面旗帜。本书以清华国学研究院所培养的高亨、吴其昌、罗根泽等研究方向以哲学为主的国学大师为传主,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他
本书作者徐思众为我国珠心算教育专家,20世纪90年代因其精湛的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受到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接见,后被马来西亚政府礼聘为国家珠心算教育顾问,他和马尔蒂尔因此结缘,相识相知近30载。全书共分为9个篇章,具体内容为:第1章回忆了“我”结缘马哈蒂尔的起因及二人第一次见面的细节;第2章讲述了“我”如何用中国传统文
本书系“西方文明概览”课程教材,入选“南开大学‘十四五’规划核心课程精品教材”项目。全书共20个单元,每章选取一位思想家的经典文选,题材涉及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社会学、哲学、科学与宗教、经济学、自由主义、文学、人口学、达尔文主义、性别、美学、科学革命等,所选材料均为反映西方文化史精髓的经典名篇,思想深邃,语言地道。
中国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众多的世界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这些存
本书是一部以世界为背景的、中外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明史著。选文九篇,是刘家和先生在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上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按选题可以划分为三辑。第一辑三篇,是以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特点为主要任务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二辑三篇,是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历史所做的比较研究;第三辑三篇则是从方法论上
《苏东坡传(精读版)》是在原版基础上针对年轻读者群体所做的进阶精读版。本书在林语堂创作的苏东坡人物传记基础上,在不改动原文的前提下,对文中所引用的文言文增加注释解读,对重点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做了补充说明,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难度。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