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道教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早期道教组织制度中的教职设置状况这一视角人手,通过对记载早期道教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与分析,在考察早期道教各个时期的道教教团组织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早期道教所设教职的来源、名称,教职所承担的基本职能,教职晋升的条件,及由此对道教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本卷汇集了胡适在佛教史,佛学典籍和史料、佛教人物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于佛教的书信与杂记等方面近百篇著述,这些著述在20世纪佛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汇编成册,本文库主编重新进行了校勘。
中国近现代佛学复兴中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以太虚、虚云、弘一、谛闲、印光、能海等为代表的出家高僧,以欧阳渐、韩清净、江味农、高鹤年、蒋维乔、丁福保、梅光羲、杨度等为代表的在家居士,以章太炎、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汤用彤、胡适、陈垣等为代表的学者专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对当时与后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
王钢散文集,选编王钢散文,集中展现王钢散文创作成就。
本书从勾勒式占的起源、表现形式及基本特征着手,通过对奇门遁甲术的重点剖析,介绍了式占的基本内容、理论及语言模式,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诠释和评价。
本书介绍了中国民族历史上崇奉而且现代也部分信仰的近百位神祇,概括地介绍了他们的来由、职掌、表现以及人们的崇祀情形,即:这些神的起源如何、原型是谁,他们主要掌管赐予哪方面的福祉或保佑哪方面的利益,他们都奉祀在哪些庙宇殿堂里,除祠宇塑像外是否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雕像、图画等,人们一般是怎样供奉他们并向他们祈求吉祥福祉的。
建于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余耳历史的四川新津观音寺,位于如盛开莲花的九座峰峦连绵而成的九莲山山麓,为被称作“莲华接翠”的新津县十二景之一,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拍摄观音雕塑多年的摄影家马元浩受寺内的飘海观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摄自明代重建后留存至今的观音佛像与壁画,将隐于翠深霭浓之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与其
《佛度有缘人》中认为佛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后来,他放弃王位、出家求道,最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
本书介绍了神话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读者能从整体上了解丰富、灿烂的中国神话,并对神话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和学说有所掌握,从而达到启发读者对神话的思考,从一个新的领域进一步理解文化及人类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