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家与个人关系思想,从国家与个人关系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出发,探究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在认识到国家与个人之间悖论性关系即国家有促进个人的一面和国家有束缚个人的一面后是如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但研究分析得知这些思想家并没有彻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
本书主要是对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围绕马恩经典著作阐明私有财产的历史演变、私有财产的积极构成、私有财产的本质澄明、私有财产积极的社会批判、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历史逻辑以及私有财产批判的当代价值,呈现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既有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以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认同,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相关的价值规范意识。道德榜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它在启示一种深刻价值认同逻辑的同时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感性教育方式,是沟通宏大价值叙事逻辑与日常生活价值逻辑的良好沟通载体,生动揭示了人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理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板块中的知识点,选取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故事、人物、事件、精神等,从党史角度拓展教学内容、方法和载体,将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实践创造与历史经验融入“马
本书以深入掌握《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绍、《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的解读等,为广大青年、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程。
本书内容包括: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利润之平均利润化、利润率下降倾向的法则、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续)、剩余利润之地租化、所得及其源泉。
本书是吉林大学张盾教授第二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他过去20余年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总结。作者将这些研究内容整理凝练成现在这样一个结构,包括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哲学基础”、“学术史渊源”、“经典问题”、“当代效应”和“中国式问题”等五大主题,编成五篇,期望以此展示出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总体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