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FriedrichNietzische,18441900)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尼采在本书中秉承瓦格纳通过艺术重建神话的理想,构造了一个文化哲学理想,撇开以早期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为内容的艺术文化,批判后起的科学-理论文化(发端于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著作。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史学者掀起了新艺术史运动,这次运动批判了传统守旧的艺术史,开始将人类学、符号学等引入艺术史研究中。在新艺术史运动中,结构主义艺术理论兴盛起来,本书正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冀为中国艺术史理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结构去认识事物,它本是一场流行于20世纪下半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学的方法谈论文学艺术的几乎全部文章,包括《詹森〈格拉迪娃〉中的幻觉与梦》《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米开朗琪罗的〈摩西〉》《达·芬奇的童年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行为》《美杜莎的首级》等,揭示了精神分析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文学艺
本教材拟将理论知识学习、行动能力训练与素质修养提升相结合,其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训等途径,使学生掌握个人形象塑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掌握职业岗位各场景礼仪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并自觉运用;熟悉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了解与各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人员往来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依据学生就业面向的岗位任务、职业发展、课证融通等
本书系统讲述了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阐述了美的本质,详细讲解了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意境与传神及美学前沿问题。注重审美实例与美学理论的结合,从传统课程的以美学原理为重心转为以审美鉴赏、创作为重心,培养学生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知识性、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
如果有一种现今的文化,它就只能是审美的文化。如果有人真的想提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中心,那里面的现代人彼此相聚却不相知、彼此致力于相互践踏,那么他只能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艺术,就是来自生活的一种艺术。所有东西在独特自主的艺术家手里都只是物质而已,不管是他在作画,写诗还是在生活。审美文化的核心就是:心
本书为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的重要著作《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第一部分。本书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更指向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
本书分析了审美经验的特点和价值;坚持审美客体的独立自足性,主张区分主观性的和客观性的批评术语,讨论了各门艺术中审美客体的存在方式;追寻审美价值的存在根基及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的关联。总体来说,比尔兹利借鉴当代分析哲学的方法,回应当代艺术实践的发展,其一系列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学术借鉴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然美学已经成为哲学的一个焦点。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德在本书中主要研究了对于自然世界的严肃的审美欣赏问题。书稿收录作者关于自然审美欣赏的四篇论文,分别为“自然审美”“康德的自然美学”“自然、艺术、审美属性与审美价值”“自然美学概览”,作者倡导在审美上体验自然的正确方式是把自然视为自然并对其做出反应。本
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礼仪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形象塑造能力,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编写团队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求,编写本书。本书以“德辉动于内,礼形诸于外”为准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主要包括仪态礼仪、仪容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