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乾隆十年分田地人丁清册》依次记载江宁府及所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县乾隆十年(1746年)的地亩、人丁等课税对象的数额,田赋、丁银等税收额度及税收的各种分配、支出情况。《江宁上元救生局公牍》所记为救生局救济事项,附有嘉庆年间的报表,并列有道光年间的银捐情况等。《江南善政前后汇录》记述署理江宁城守协
此志约成于光绪六年(1880)。续编记事止宣统元年(1911)。全书约二十三万字。体例谨严,专主金陵。上述远古,下迄于明,甄别列史有关金陵者备载之。特别关涉郡中丰歉、忧乐之由,历代战争诸军屯戍之地,以及其他有关古地等,或注今名,或注今地属境。对历史地理研究颇有价值。对南京地区自古以来人文历史变迁,自然水涝、江溢、山崩、
《蒙古社会制度史》是苏联学界首部研究蒙古封建制度创建及发展历史的著作,为蒙古社会形态的演变提供了经典的解释。作者弗拉基米尔佐夫认为,蒙古社会的历史就是蒙古封建关系发展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序,分古代、中期、近代三个时期,并借助大量不同文字的材料与典籍,细致入微、全面丰富地描绘了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他富有创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同时延安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绵延的历史和文化。书稿把延安这片热土上从古到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时间为序,以史实为依据,用章回体的形式,系统地、鲜活地呈现出来。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延安五千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彰显了延安光辉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本丛书即从这五个方面搜集相关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解读,另设理论专册从整体上研究和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共7章,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
本书从和平性的概念阐释出发,以和平性和其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整体关联为基础,着重从中国文明史阐释中华文明和平性观念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揭示中华文明和平性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原因。
本书是研究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学术著作。聚焦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并兼及与其他特性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分析,通过考镜源流,进行概念史的考察与阐释;通过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梳理,揭示内蕴的包容性如何呈现。重点聚焦一多关系、同异关系、自他关系、因果关系,对包容性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层次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本书聚焦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征,从历史源流、思想观念、文明原理、古今转化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充分考察封建大一统、郡县大一统、多元大一统的形态演变的基础上,力图呈现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内在原理,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继承“大一统”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本书所收25篇文章主要探究的是秦人早期历史与文化。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研究,涉及秦早期文化概念与时代意义,文化的形成、转型、特点,秦系文字、图腾崇拜等问题。二是秦人早期历史研究,涉及秦人族源、族属、西迁、世系、工商经济发展等内容。三是秦的崛起及其意义,涉及文化转型、秦与周文化、西戎文化关系、民族融合
《马大正边疆文存》共为六卷,分别为《中国边疆学构筑论衡》《中国边疆治理与历史上民族关系研究》《新疆大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上》《新疆大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下》《新疆探察史研究》《边疆序跋与评议汇选》。该文存为马大正先生从事边疆研究40余年学术成果的总汇,其中既包括他对于中国边疆学这一学科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知识体系的构想,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