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作者援佛入儒,以《易经》为根基,改造印度唯识学,阐明其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的学术观点,构建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哲学有深远的影响。全书除绪言外,有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等。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宗教研究报告书系之一种,由宗教所副所长郑筱筠主编,是其每年同名会议的论文集。
本书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c.85c.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信仰宗教?许多人对此深感疑惑。如今,在地球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找到耶稣的信徒,基督教早已传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对于这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宗教,许多人依然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基督教为什么历经两千年的风霜雨雪,在新世纪依然能拥有如此庞大的信徒队伍?它如何从一个犹太人
本书主要包括关于住持的仪规、关于两序执事僧的制度和仪规、关于普通僧众的仪规三方面内容,反映了当时寺院的组织和寺院宗教生活、日常行事的细节。
苯教尊者尼玛彭色传记
西藏贝叶经研究
本书以耶稣会士和天文学为主题,系统查阅研读了国内外所藏清代历算著作、官方文献和清人文集,并与欧洲所藏第一手西文档案资料互证,在全球史和跨文化的视野下系统阐述天主教传教士与欧洲天文学传入中国的诸面相。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比丘尼创立之缘起,尼僧教团的形成,以及草创时期,比丘尼受戒仪轨未臻完备,中国比丘尼第一次在船上受戒的史实。此外亦载有禅师授禅之事。借由本书,可以了解到六朝时期寺院的沿革、佛像雕刻造型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等。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大家学术”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