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调研分析;高师民乐室内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识类音乐课程实施中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路径探析等。旨在通过多元文化视角,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的学科建设,以及相关音乐教育、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表演实践与教学等领域的理
本书包含七章,按照西方音乐通史的断代划分安排章节顺序,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常用的题型——简答题、论述题形式组织内容,涵盖了西方音乐史教材的全部重要知识点,帮助考生整理思路。该书初版于2006年出版,此次改版将根据读者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作出修订。近年来,音乐考研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第三版将更好地为音乐考研考生服务。
本书介绍了20位江苏作曲家的创作生涯,通过分析他们创作于1949—2019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这些作曲家在旋律、和声等领域的创新,以及融合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实践。书中不仅揭示了这些作曲家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吸收西方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还特别关注了他们的音乐创作与江苏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这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了花鼓灯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轨迹,如介绍了灯歌的四种调式,花鼓灯歌的调名,花鼓灯歌中虚字与旋律的关系,传统花鼓灯的演唱方式,花鼓灯歌演奏的基本规律,等等。第二部分则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原生态花鼓灯灯歌142首和锣鼓35套。该书的出版,将为今后研究花鼓灯音乐提供翔实的原生态资料,对花鼓灯的
非遗保护国家战略视域下的侗族芦笙文化研究
《嬗变·升华:从简约主义到后简约主义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专注于从简约主义到后简约主义的理论分析,是一部以美国简约主义风格主题思路为框架,汇集美国简约主义风格四位典型代表的作曲家和后简约主义风格作曲家的简约主义、后简约主义作曲技术理论分析的专著。《嬗变·升华:从简约主义到后简约主义作曲技术理论分
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人们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本书是在充分考察现有音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写作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音乐课程教学及音乐教学内容,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基于审
《新编法国艺术歌曲134首》系列音乐文献集共九册,大致按照作曲家所处年代的先后顺序编排。本书为第四册,以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李斯特、德利勃、弗兰克、圣-桑斯的13首作品为主,包括《田园曲》《玫瑰花魂》《在泻湖上》《离别》《在墓园》《未知的小岛》《啊!当我入睡时》《卡迪斯城的姑娘》《列队行进》《夜曲》《天赐神粮》等。曲集中
本书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对我国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开篇通过阐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作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深入挖掘我国民族声乐实践教学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发展、教学变革、人才培养及创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
本书是由作曲家徐昌俊应新加坡华乐团委约于1999年创作而成。作品气势恢宏,高潮起伏跌宕,展现了强大的张力和阳刚之气。尤其是打击乐的华彩乐段,既渲染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又给人以振奋心神的审美感受,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