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择取本雅明作为作家的重要面相之一,从对文学作品思想图像的分析入手,探究作为作家的本雅明在哲学思想底色上的独特表达方式,拨开其晦涩的文风之迷雾。这些思想图像大多是本雅明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全面转向新闻业后发表于报刊的文学—哲学小品文,以对现代性的审视和批判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思想图像的文体形式与现代性批判的内容题旨是
本书为中古乐府和文论专题研究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附录”三个部分。“内篇”为主体部分,主要是中古时期乐府学和《文心雕龙》研究的相关论文,包括《论“乐府”作为文体概念的确立——从挚虞到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辨析》《南朝女性乐府诗考录》等已发表过的论文。“外篇”是对英美汉学界乐府学的最新成果综述,介绍了傅汉
本书以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和视角,对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19部小说的创作进行研究,并涉及其短篇小说、书信、演讲、采访录、剧本等。本书对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原型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其小说创作与古典神话等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关联,以及研究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原型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等
本书是1917-1949年间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目录汇编。通过对民国时期报刊、图书的“拉网式”搜集,收录包括新诗手稿、新诗通讯、新诗广告、新诗动态、新诗创作谈、读者来信、新诗批评、新诗研究文章、新诗别集、新诗总集、新诗序跋、文学史著中的新诗章节、新诗史著、新诗研究论著、新诗导读本、新诗学位论文、新诗教材、新诗编年史、新
本书意在立足萨义德的批评内容探究萨义德批评的意义和方法,以萨义德的批评方法论难题为基础和起点,以萨义德的拯救思想为旨归,依次讨论了“作为拯救的批评”在萨义德政治批评、文学批评、音乐批评中的不同呈现,最终落足于萨义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围绕其代表性的批评著作,对萨义德批评的内涵、特点、意图与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人的拯救
本书对宋代僧人石芝宗晓编著的《乐邦文类》的作者状况、版本源流、编著过程进行了全方位考述,在此基础上,从文体功能、思想价值的角度对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文体进行了深入解析。从文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其中所收录各种类型的诗歌文本,揭示其审美价值及思想内涵。本书还考述该书各文本作者的生平行止及诗文创作。该书展现了靖康之后天台僧人与地方
评点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通过序跋、凡例、评语、圈点符号等要素的分工配合对作品展开周全而细致的品评鉴赏。这种批评方式使得《孟子》评点兼备文学批评和文本阅读双重功能。评点家在剖析文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诠释孟子思想、价值观念,为后人读《孟子》逐一揭示法门,以实现文以明道的目的。本书旨在考订《孟子》评点文献的基础上
作为元代第一位有长期汉地生活背景的帝王,仁宗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称帝后以儒治国,爱贤尚文。儒治新风下标准明确的人才选拔与凝聚,令此时的大元王朝呈现出“济济多士”的盛世风貌,深刻影响了身历其间的文人心态及其诗文创作。相应地,元中期的历史现场也借由这些文学文本得以复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因而展露出尤为显著的文史互证价值。与此
泰山辞赋是继“诗三百”之后最先成熟的一种文体,且为中国文学所独有。泰山辞赋以泰山为题材,构筑了由西汉初至清末近两千年的民族文化记忆,当前学界对其关注研究还比较有限。本书共三部分七章,首先从整体上历时地梳理出泰山辞赋的创作概貌及其泰山形象的生成流衍特征;继之分别从封禅文化、王朝认同、天人思想、隐逸文化等视角,探研了泰山辞
《毛诗序》是儒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性作品。《毛诗序》的研究史或诠释史,与士人阶层重建思想世界与秩序、重新整理知识资源以建立新的思想话语的深层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文论史意义和思想史价值。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对清代《毛诗序》的诠释研究进行考察,结合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力图揭示清代学者在“道问学”的学术导向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