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9年浙江省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论文集汇编,收入论文45篇,主题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道教中国化的路径,其中特别研究了道教与古琴艺术。论坛设立了“道教与传统艺术”和“道教与古琴艺术”为主题的两场分论坛,与会人士共同探讨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次论坛收到的论文,基本围绕道教与中国传统艺术来展开,力求探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份图书备案目录中)本书编者为原江苏宗教局局长,收录了教界、政界关于12位已故高僧的纪念文章、书画作品等。人杰地灵的江苏大地,珍藏着这样一批高僧,他们中有诗人、有书画家、有国家非遗传人,受人敬仰和缅怀。江苏省佛教界老一辈高僧大德如茗山、慈舟、德林、明学、无相、松纯、性空等长老。该书收集了江
(在宗教文化出版2021年2-3月备案目录中)禅宗发源于中国,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形态和精神资粮。在中国,“禅”称为“Chan”,在日语中则为“Zen”,韩语中则为“Seon”,反映出禅文化的多元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发掘世界禅文化的这种多样
《心经》,佛教经典,唐玄奘译,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甚为流行。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架,证得菩提果。该书稿是作者对《心经》的讲解。作者释净天一生讲经弘法,曾任陕西省佛协副会长,四川省佛协名誉副会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1月备案目录中)本书稿收集了浙江天台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副会长、研究员天台学的著名学者朱封鳌近几十年来研究天台学的论文论著精华,对天台宗的发展历史、典籍文献、义理、修持、古代遗存及其与佛教各宗、道教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四册。第一册:台宗教史、古刹考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译注的形式,采用布依文、汉文对照、直译意译方式,对世代流传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风景区管委会一带布依族村寨、用布依族“古文字”作为原经文记录的《布依族摩经典籍·摩且经》进行译注。整部摩经包括三部摩经,即《MOLGEISHONGLRAIZBEANGZ/记轰埃盆经》《M
国新出审[2020]2943号文审读通过。沪新出审[2021]1437号文批复,同意列选。《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为“汉译巴利三藏”之一种,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范晶晶博士等参与翻译,泰国法胜大学协助证义。《经藏·中部》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部
早期中国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下至夏商周时期。本书以早期中国的玉器和镶嵌铜牌饰为研究重点,基于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详细分析复原了一批残缺不全的神灵形象,系统收集研究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贵收藏品。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灵形象和神灵崇拜及其演变
本书涉及犹太历史、犹太哲学、犹太文化、犹太教经典与诠释、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与科学等,作者均系本领域内重要学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本书是中国人了解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沟通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促进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推动跨文化对话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它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更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