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关论文20篇,按内容分为上编六朝佛学中国化进程探索与下编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浅论。上编认为六朝佛学的中国化进程,使文艺理论、传统道德心理、生活言语方式等发生不少变化。下编主要从文学观念本身关注六朝文论,所收录的文章多以充满张力的文学概念雅/俗、纯文学/杂文学、复古/创新、才/学、青春/老
本书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侃的文学评论集,汇集了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的重思和新解,勾勒了多位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作家的创作面貌,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内容包括:(1)作家论,涉及王安忆、张炜、莫言、余华、李洱、艾伟、东西等重要的中国当代作家;(2)作品论,偏重于对一些现象级作品的重释,也有对时下新
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标志着现代意义“龙学”的诞生;而他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札记》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开创了把文字校勘、资料笺证和理论阐述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全新的视野,“从而令学术思想界对《文心雕龙》之实用价值,研
本书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当代作家专门性学术刊物之一,由王蒙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于志刚教授担任顾问,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教授与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担任主编,莫言、贾平凹、余华等担任编委,开设“王蒙讲稿”“综合研究”“专题研究”“经典重读”“史海钩沉”“王蒙剪影”“王蒙盘点”“左右看王蒙”“青年工作坊
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与新时期之初两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考察作家的文学认知、现实理解尤其是作品连带的历史—社会面,彰显“当代文学”的内在张力。上篇以人民文艺的创生与发展为中心,展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及作家以文学回应社会现实的方式。下篇考察历史转轨时期的时代精神,辨析其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在联系。本
本书以丝绸之路为视角,以文学研究为落脚点,对唐宋时期陇右地区(今甘肃、新疆大部,青海部分)重要古迹的相关文学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重在通过文史材料,呈现唐宋时期士人所见、所记、所咏的陇右古迹情况,反映士人古迹观念与思想心态变化等。从文本层面,动态地、网状地呈现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古迹的文化面貌、生命情态,并集中呈现陇右地区历
本论文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组织编写,以“文学史透视”“作家作品研究”“现代论坛”“戏剧影视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学苏军新视野”几个栏目涵盖了近三十篇论文。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既有对具体的当代作家许春樵、徐则臣、东西、乔叶、朱婧的具体的小说作品的分析,也有从文学史的意义上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上海
这是一套专为本土创作者研发的故事课实训体系。 在长年一线编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刘丽朵老师深谙中国故事工业的规则和需求,也了解国内创作者的瓶颈和困惑,旨在通过这本书,以行内人的见解,把新手拉进故事大门,并推至大众消费者的面前。 这套相当硬核的课程将如禅宗般直截心源,疾风骤雨般地把素人一举拉进故事的大门7节主课环环相
本书为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文学评论集刊,设有多个专题,如“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鲁迅研究”等。本辑重点推介了作家东君、诗人马累、新文学史家孙郁等,并对武汉文学微观察、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另有针对现当代文学一些人物和现象的评论。本书为编者经心所辑,所选文章主题鲜明,理论扎实,材料丰富,论证严
本书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运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宋代文学传播的情况。书稿分为绪论、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文化下移与文学传播、转型期的信息传播、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宋词传播与词风演化等几个章节,将文学传播视为社会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文学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实现了文学内部与外部分析的统一,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