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寻渡海入宋所写日记,共八卷十一万余字,记录其于1072年搭乘商人船只入宋,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等地,并前往开封,后返回明州的经历。1073年,成寻命弟子携带所求佛经等返回日本,日记亦此时带回。其中所记内容,涉及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史料价值非凡。
1866年,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刻成《净土四经》,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其刻版印经事业一直延续至今;经过欧阳竟无(18711943)、吕澂(18961989)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文化机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
本书被公认为是有关玄奘生平之著作的杰作,是了解和研究玄奘大师的书。杨廷福先生自述:这部年谱属笔于一九五九年,笔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于一九六五年。十年浩劫,幸存天壤。本书体例:每一年(600664)下分谱主事略和有关人物与大事;文献、注释等,采用小字夹注的形式。本书不仅对玄奘大师的求学、西行、翻译、讲学、师承、学问等
本书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五进行释录、校勘。《法华玄赞》由窥基撰写,从法相唯识学立场解释《法华经》。文中主要援引世亲所作《法华论》,此外还引用《瑜伽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等唯识学论著,并广泛征引《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书。在注解时并征引《说文》、《切韵》、《玉篇》等唐前字书,对汉译佛
《中论述义》为学者王孺童的佛学述义专著,是对龙树《中论》经文之含义所作的系统全面的梳理阐释。全书包括正文(《中论述义》)二十七品经文和述义,以及附录(龙树九种余论之经文和述义)。作者致力于佛学研究多年,佛学功底深厚且著述颇丰,在本书中对经文义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佛学研习者研究学习《中论》及中观学说颇有助益,也有
本书围绕《地藏菩萨本愿经》,直接引用相关佛教经典原文,以“随文解义”的方式,按照《地藏经》十三品的经文结构,逐品、逐段、逐句地对经文做细致疏解。这种“以经解经”的注经方式,客观地呈现出经文的原意、机理,对所涉及的具体经文典故也逐一说明,拓展了受众对佛教经典的认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功底和弘法利生的悲悯情怀。本书在对《
本书是从两个纪念活动收到论文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代表了陕西省基督教教牧人员对宗教改革之意义及其对今日中国教会之影响的理解。论文作者皆是陕西省基督教中青年教牧同工,既有省基督教两会班子成员又有陕西圣经学校在校学生,既有长期从事神学研究的神学教育工作者又有多年在基层教会从事牧养事工的教牧人员。文章符合《圣经》原则,尊重教会传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9月份图书选题备案目录,备案写的是“《性空法师纪念文丛(全六册)》”)本书收录了社会各界人士撰写的讲述恩师生平行履及恩师圆寂后的纪念追思文章。
本书收录了《早期天师世系与龙虎山张天师嗣教》《早期正一道斋仪的内涵及文化意义》《净明道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道教灵宝派授箓论略》《道教三洞学说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道教神仙学说与西王母形象的建构》《山林道教向城市道教的转型——以唐代长安道教为例》等内容。
《吴越佛教》是系列出版的佛学读物,是有关吴越地区佛教方面的学术研究文集。作者是光泉,现为杭州灵隐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在佛教界和学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本书为第十五卷,本卷收录文章三十七篇文章是对佛教教理教义的探讨与阐释。如《吉藏大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