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本质》是为了回应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在本书中,费尔巴哈除了继续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还提出宗教是自然界异化的结果的观点。在本书中,费尔巴哈分别论述了宗教的基础、自然宗教、自然宗教向精神宗教的过渡以及一般宗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
本书分三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导论部分,费尔巴哈主要概论了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他思考的对象,并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在第一部分,费尔巴哈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
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
本书是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与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编撰的文献性、资料性年鉴,是开展妈祖文化学术研究基础性资料之一,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内外有关妈祖文化的各种主要活动,分三个部分,一是学术与研究,内容有专著文集等;二是宫庙与祭祀,内容有春秋二祭、习俗活动宫庙修建等;三是文创与慈善,内容有媒体传播、图书
本书稿是佛教文化研究图书,主要内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按照论文内容分为宗派问题新探、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四个板块。探研佛教历史的论文,涉及明末幻居真界法师在华严宗、唯识学中的传承,抗战时期南京伪“中国佛教会”的始末及其真面目,哥伦比亚大学佛尔教授的禅宗史研究及其在该领域内的地位。阐释佛教思想的文
本书为杭州政协支持的专项研究课题,立足史料,完整而又简要地勾勒清代以前的杭州伊斯兰文化的历史特色。立足可靠史料,简要勾勒清代以前杭州伊斯兰历史文化。全书为两部。上部主要梳理杭州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基础,并选择史料比较丰富的明末清初丁澎家族作为专题进行讨论。下部以清真寺、伊斯兰教宗教人士、伊斯兰教著作等要素为主进行研究。
《云居真如丛书》分为两册。为纪念虚云大师圆寂五十周年,千年禅宗祖庭云居山真如寺于庐山西海温泉宾馆举办首届虚云禅师佛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会上收到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论文近60篇。《虚云长老与佛教中国化论文集》为该成果集结,论文围绕虚云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贡献、虚云的禅学思想、虚云的禅悟智慧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为纪念一诚
本著作第一章,主要从佛教文化与哲学产生的源头,印度哲学与文化进行契入,探讨了佛教文化的早期建立、中观、华严、禅宗等宗派和中国化的进程。第二章,探讨了佛教文化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树借鉴了很多佛教思想文化理论,如对佛教心性论等吸收借鉴。第三章佛教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利于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个人身心健康,通过
该书初稿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前后,增补稿成书约在康熙五十三年前后,仅有稿本,并未刊行。现存抄本正文179叶,系传图28叶,散件1叶,计208叶。半叶8行,每行18字,除正文、夹注、图谱等,还间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全书共约七万余字。该书记载了明末清初伊斯兰经堂教育开创者胡登州与其弟子的师承体系,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伊斯兰经
《江西道教通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入手,分四个方面对江西道教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及其价值进行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研究、探讨和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江西道教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江西道教文化的历史地位、江西道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