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深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长。本书由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抽调专业骨干策划创作。全书采用中、日文写作,主要内容包括黄檗文化五大主题:福清黄檗文化历史溯源、黄檗文化在日本的盛兴,黄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黄檗文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海上丝绸之路与黄檗文化。本书旨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础上讲好福州地域特色文化的故事,向日本乃
梳理明清宫观山志繁盛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概况。分析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群体、编纂缘由、编纂目的、经费来源等问题,梳理其基本面貌;考察其刊刻、损毁、传播、存佚等问题。明清宫观山志的体裁与义例。(1)分析归纳平列门目体、纲目体、辑录体、纪传体、史志体等宫观山志的体裁特征;(2)解读其编纂义例。明清宫观山志在道教学方面的价值。(1
禅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世界性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文化的精粹,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体现。本书是“禅与中华文化——2019九华山公益论坛”的成果。中、美、加、日、韩等国专家学者齐聚九华山,共论禅与中华文化之渊源,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入挖掘禅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
本书是系统研究印度佛教“无我”思想的一部学术著作。“无我”思想是佛教核心教义,本书溯流从源,对原始佛教无我思想、部派佛教的无我思想及大乘佛教时期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缘起无我思想进行深入论述,厘清了佛教“无我”思想在印度的流变,并对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佛教义学,乃立足于佛教本位而解诠佛教之学,包括各种侧面、层次以及方式,其开展,可称佛教义学活动,又可称广义的佛教义学研究。作者从佛教与现代性,“佛教义学”观念的缘起及其重新出场,佛教义学与佛教学术的分野,现代佛教义学的建立与开展方式,现代佛教义学开展的前提等五个部分,全面论述了佛教义学理论体系。佛学研究专家,现为中国社
《辨法法性论》是早期唯识学的重要论书,此论相传为弥勒菩萨所著。本论的主旨,就是辨析“生死”与“涅粲”,以及两者的关系。本论是唯识学的著作,所以从唯识学的立论,当然也就不出讲“一切唯识”“唯识无境”,以及如何转舍“法”而依“法性”。本论内容貌较为简要,究其原因,因为本论和《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等论书一样,都是属于唯
作者从汉文、彝文等古籍以及彝、白、布依、仡佬、壮、苗、瑶、畲、土家等民族口传形态中,广泛搜集了竹王、九隆、盘瓠、廪君等四大族源神话文本,并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相关的供奉场所、祭祀程序、巫术仪式、禁忌事项、信仰风俗,力求掌握神话叙事类型、演述形态、深层意蕴、精神氛围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书稿。书稿探讨了先民创造与动植物相联的
本书关注乡村宗教现状与边疆宗教治理问题,汇集了云南省政界、学界、教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宗教传承现状和宗教治理的相关研究,也包括了关于云南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探索以及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研讨。
本书由云南省政协民宗委牵头,联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机构的宗教学学者编撰,旨在运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介绍云南各宗教,让各级领导干部、宗教工作人员快速熟悉和掌握云南宗教基本情况,把握云南宗教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云南新实践,为中国国家治理和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做出积极贡献。本书立足于马克
本书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与道教关系为视角,可以深化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的研究,加深对中国民族学民族走廊理论的认识。我们通过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信仰文化圈的考察,通过历史上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相互影响实例的生动诠释,可以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使中国民族学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