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十多年来,晓峰有机会亲身参与美国大学的招生过程。借本书出版之机,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态度向读者分享了他的所见所闻。
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了解这些过程背后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晓峰将这段非凡的旅程当作一项个人的事业,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如此珍贵。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从在中国接受教育到在阿默斯特学院工作,再到攻读博士学位的心路历程。
作为阿默斯特学院的院长,我知道对大学升学过程存在着诸多误解和半真半假的说法,尤其是对中国的学生和家庭而言。晓峰通过他的文字仔细澄清了这些误解,并为考虑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提供了周到严谨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他对博雅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美国高等院校为向全球更多学生提供这种教育理念所做努力的阐述方式。
我作为晓峰在阿默斯特学院的同事,很幸运能向他学习。我也很高兴,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有同样的机会向他学习。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位中国学生的引导者能如晓峰这般优秀了。
迈克尔·埃利奥特(MichaelElliott)
阿默斯特学院第二十任院长
序二
2004年10月,我在美国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参加了麦肯锡公司洛杉矶办公室的面试。面试要在几个小时里连续见几位面试官,结束后我看到所有的面试官走进一间大一点的房间,关上门开始讨论(当然我们在外面什么也听不到)。我和所有被面试者一样,怀着巨大的好奇:那扇神秘的门后面在发生什么?他们在讨论什么?按照什么原则讨论?按照什么程序讨论?最后如何做决定?
最后,结束后40分钟,我收到了电话通知,说恭喜我被录取了,我无比高兴。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和华章两个人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于是我们停下车来一起去吃了一顿美味的港式午餐。消息当然是好消息,但是那扇神秘的门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当年还是一无所知。
2006年,我变成了坐在面试桌另一边的人,也在面试结束后走进那扇神秘的门,到了门的另一边。后来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一次一次地有机会从门的一边到另一边:在麦肯锡十年里的九年中,我都会作为面试官面试申请者;随着职位的升高,我会作为评估者参加每年两次对员工的评估会;十年后我又成为被面试者在西雅图一天参加了七场面试,包括比尔盖茨本人和他当时的夫人梅琳达。2015年开始,西方最著名的奖学金项目,牛津大学的罗德学者项目首次招收中国籍的申请人,我做了首届五年的终选轮的面试官。我们每次的面试和讨论是一个一整天闭门会的过程,所以看到晓峰书里对招生官的工作和工作环境的描述(其实是很简单的一间大房间),觉得似曾相识,倍感亲切。
我想这扇神秘的门后面在发生什么,会让所有申请者都产生巨大好奇。但是首先,有机会到这扇门后的人非常少;其次,由于各种原因(公司保密要求、奖学金保密要求等),哪怕有这样的机会走到门后,也很少有机缘可以记录这个经历和过程。所以大概一年前,当晓峰告诉我,他准备把自己最近十二年在美国顶级大学做招生官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欣喜并充满期待,因为这样系统的记录和叙述在中文世界里还处于空白。而晓峰有各种稀缺条件的完美组合,是可以写这本书的人。
如今我手捧这本书的文稿,为有幸能够写一篇短文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这本书而深感欢喜和荣幸。
晓峰这本书的主线是他20132024年在美国两所顶级文理学院做招生官的经历:20132015年在圣十字学院的第一份工作,以及20152024年在阿默斯特学院担任学院招生录取办公室副主任和国际招生录取主任。但在这条主线之外,晓峰记录了两条副线:一条是他自己从山东农村开始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路径;一条是他自己在留学和工作中对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大量人和事的观察和思考。这三条线在一起,让这本书变得难得的丰富和立体。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独一无二、填补空白的叙述呢?什么是我上面提到的稀缺条件和完美组合呢,下面就跟大家展开说一下。
稀缺条件之一,当然是美国顶级大学做招生官的经历。
中国大陆出生,在美国留学,然后进入这个大学招生行业并一干十几年的人,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只有万晓峰一个人。
大家可能想,我听说过不少人做名校的面试官呀。其实,美国大学的招生是有两部分(书中自有详述),一个是全职的大学雇佣的招生官,一个是帮助大学面试的校友志愿者。这些校友是每年招生季做志愿服务的,与招生官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申请审阅和做录取决定的资格。晓峰以华人身份做了十几年的全职招生官,一直到在阿默斯特学院负责全世界的国际学生招生和在美国本土招募美国学生,他的经历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所以我非常感谢晓峰能把这些感觉遥远和神秘的大学招生过程以长期、专业、亲历的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
稀缺条件之二,是晓峰自己的从留学生到职场和职场一路晋升的真实经历。
美国的全职招生官很多,但几乎没有人是在中国长大,作为一个留学生到美国,之后从事这个很小众的行业的。晓峰毫无保留地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从初到美国的手足无措,到拿到第一份工作,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竟然有机会给美国大学招美国学生的震惊,再到第一次开车出差,开车时候手心出汗,这些描述都让人倍感亲切。虽然晓峰现在的工作经历光鲜亮丽,但是他愿意坦诚分享自己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的跌跌撞撞的成长之路,让人感到很亲近,真是每一个能读到这本书的朋友的福气。
稀缺条件之三,是晓峰带来的美国高等教育界的视角。如果说某一个学校具体的录取过程是树木的话,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它和世界包括中国,但不限于中国的关系,就是森林了。
晓峰最近几年一边全职做招生官,一边在职攻读高等教育的博士,并在2024年春天顺利毕业,这让人很敬佩。所以他一方面有一线的、丰富的、实战的经验,一方面又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有看到森林的机会。难得的是,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看到,而且开始培育这个森林里的新领域。他在行业主流媒体发表过多篇高质量的英文观点文章,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会议上做招生录取议题的设定和分享,因此他也成为行业里的意见领袖,并且拥有了广泛的美国招生录取行业和高中升学咨询行业的人脉关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我在看书的过程中,经常感叹于晓峰的不断进取和努力。如果不是他写下这些经历,我们是没有机会知道这些行业森林层面的洞见的。而且因为晓峰的国际招生工作不仅包括中国,他还有去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的机会,这让我们可以跟随晓峰的笔,看到一所美国大学是如何将培养全球人才和恪守教育公平的理念落地的。这里面有大量令人动容的故事。
这三个独一无二加起来,我想你肯定会认同我说的,这是我们中文世界里面的一个空白,非常感谢晓峰通过这本书一下子填补了三个空白。所以是独一无二的三次方了!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也提供了大量对申请者家庭切实有效的、具体的操作指南。比方说美国顶级名校到底看重申请人哪些方面的素质?他们又通过怎样的方法去确认这些素质?
而这里的难点在于,这并不是简单的原则和条文。这些条文,说实话,你在各个学校网站上就可以免费看到。条文和原则本身是不够的。打个比方,美国宪法就是一张纸上的文字。但是这部宪法如何通过各种机制和博弈被维护,才是宪法的精髓。这张纸如果给到任何一个国家,它是不是就会变成美国呢?不会的。因为原则是通过工作的流程,大量具体讨论的博弈和平衡而具象化的。
如果借用宪法的比喻,晓峰的书里最值钱的,就是看到一个从业人员说如何把这些看上去抽象的原则和价值观,落实到每一个申请人、每一次面试、每一级筛选的过程中的。这样的视角更是市面上独一无二的。
不夸张地说,在留学申请这个领域,现在充满了人为制造出来的焦虑。辅助孩子进入名校,现在是个巨大的产业。几年前我就听说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做准备,同时雇用两三个中介,每个中介的花费大概要百万人民币,就觉得非常震惊。
我想这后面展现出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中国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的重视,我们认为孩子能够进入名校会是他人生路上的分水岭。另一方面,也说明因为有巨大的信息差而造成了中国家长巨大的迷茫和焦虑,所以才会同时选择两三个中介,而且支付极其高昂的咨询费。
我接触过的很多在这条路上的家长,他们花了很多钱,并没有更明白,反而感觉越咨询越糊涂。似乎知道了很多,但是还是不知道路在何方?因为很多信息之间是矛盾的,很多路上有所谓的成功者,但是也有大量的事实是被掩盖了的。
因为这些信息差和巨大的利益,这个市场巨大而混乱。这对中国的申请者而言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对付出大量财力和精力的家庭更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晓峰的这本书,是对在这条路上的中国家庭的巨大支持。我们算一下的话,买这本书只需要花费几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得到最犀利的洞见;一本书,就可以知道那扇神秘的门之后的真实故事。看这本书可能是留学之路上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了。
最后,美国大学的申请也好,晓峰的叙述也好,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对真实的看重。晓峰真实地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也提到了在申请过程中招生官如何通过申请材料去构建一个真实的申请者。说到底,大道至简,真实的东西最有力量,我想当你看完这本书,会和我一样认同这一点。这就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李一诺
一土教育创始人
序三
收到为老朋友万晓峰博士新书作序的邀请,感念之余,开卷赞叹,这书名也太喜兴了吧!恭喜!你被录取了这话还来自一所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的前招生办主任。万老师啊,冲着这喜感满满的名字,当浮一大白。不禁想起来,当年在四中国际校区,春末夏初发榜的日子,看着孩子们盆满钵满的丰收景象,曾信口胡诌打油诗一首以记:
捷报频传恨手迟,个中甘苦我心知。
却将豪情寄笔墨,一树春花一树诗。
初识万老师,还是在他服务于圣十字学院的时候。在书中,他描述了初出茅庐时四中师生对他的支持和信任,我也是感慨颇深。我们四中的葛老师以其学识、认知,还有善良,成就了这美好的开始。20132014年,正是我们力推美国文理学院博雅教育的时候,那时北京乃至全国的留学生家长群体大多还停留在只关注藤校甚至哈、耶、普、斯、麻的阶段,对于文理学院基本上不知道也不屑了解。我所在的北京四中连续四年承办了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巡展,我们尽心竭力地接待招生官们,为北方各省市的美本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招生官的平台。万老师作为阿默斯特的代表也多次出席。我所求的特权也只有两项:其一是每一位文理学院的招生官都由一名我校的应届毕业生做全职陪伴;其二是整个招生宣讲的面试环节会给四中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我当然也是有私心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北京四中国际课程班的毕业生普遍会申请若干所文理学院,大约会有30%的孩子最终选择接受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份功德。
泡一杯香气浓浓的茶,慢慢品读万老师的心路历程,我能清楚地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成长为智者的过程。万老师用他的故事告诉后来人,对于教育,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对于孩子,可能从哪些方面获得成长。他对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改变命运的不懈追求,令我激赏。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感叹造化神奇,似乎一切都刚刚好。而万老师在这一个又一个刚刚好当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饶益众生的美妙结合。
忽然想起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直白一些的,就是木心先生的那句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这两句话,送给即将在教育之路上再展新篇的万老师,刚刚好!
石国鹏
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中方校长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前校长
历史教师
序四
认识晓峰已经很多年,最初大约是在他初涉国际招生领域的时候。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有着高超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这么多年,由于工作原因和他的往来愈加频繁,我也愈加感叹,要怎么样形容在这个行业里、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周围,这样一位令人欣赏和敬佩的专业人士。而今天读到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撰写的这本书,我一下子捕捉到了一直想描述而不得的他的一种状态。
我以为,在他身上一直有一种少年气!
晓峰有少年的英气,这不仅仅是对他外貌气质的形容,看他年少时从家乡独闯京城,过往青春岁月里潇洒恣意,看他初入职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的空中交汇中纵横寰宇、英姿勃发。
晓峰也有少年的志气,看他目标笃定、远渡重洋,探索人生新境界,也看他在自己深研的领域不断精进、融贯中西,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本土精英院校对于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招募和重视。
晓峰还有少年的才气,他愣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完成了国际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同时也活跃在各个招生咨询组织和行业圈子,引领深度的观察和研讨,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代表挥斥方遒。
晓峰更有少年的豪气,他不遗余力地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优秀国际学生和美国高等教育院校牵线搭桥,看他无数个日夜奔赴远方,发现英才,传播文理教育理念,看他无数个精彩瞬间的背后无私付出,甚至也有冒险。
很自然,这样少年气的晓峰,吸引了无数行业内外的粉丝,也影响了莘莘学子,成了激励他们的一个明星!他坚持自我,遵从内心,不懈追求,给我们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基于多年的合作和了解,我在认真拜读晓峰著作的同时,真心感佩他在行业里的贡献。他让很多人明白,国际教育从来不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和获益。
写书如十月怀胎,晓峰给我看过他的初稿和定稿,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在每一句话上的斟酌和推敲。读他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在看日本儒学大家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我想读过晓峰的新书,你会深深体会到,他除了具有少年气,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有人说大学求学、探索国际教育就像是在爬山,风光旖旎却充满挑战,何其有幸成为晓峰的同行者!祝福晓峰!
蒋小波
北京鼎石学校大学升学辅导总监
中国升学指导研究中心(ChinaICAC)创始主席
序五
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中国家庭对子女赴美留学,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其兴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厚。
为什么兴趣如此浓厚?这些家庭希望实现什么目标?他们在入学之旅中带着哪些迷思?学生们自己又抱有怎样的希望?这些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或受到挑战?
万晓峰博士既是曾经的留学生,也是招生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亲身经历了美国教育,因此他能够将个人叙述、实用建议、文化分析以及他的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方面,这本书为希望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教育桥梁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和招生官而写;另一方面,这本书也适合全球化时代希望提升跨文化理解力的人来仔细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万晓峰博士的个人经历,他对大学招生、教育市场现状的反思,他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无与伦比的关爱,以及他认真践行美国精英大学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使命感,均令我折服。我既深受感动,亦深受教育。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继续听到万博士不可或缺的声音!
马塞尔·戈蒂埃(MarcelGauthier)
WLSA上海学校外方校长
上海美国学校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