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觉得很累;不论睡多久都感到困倦;光是去上班已经筋疲力尽;周末懒散度日,到了工作日反而更累……
在繁忙的生活中,如何摆脱低能量状态,快速恢复100%的精力?
医学博士、日本康复协会代表理事片野秀树指出,疲劳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未病,也是一种大脑发出必须休息的警告信号。然而,休息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更不等于睡觉,传统的休息方式只能将精力恢复到50%的状态。
本书强调,有效休息的关键在于以不同的休息方式提升活力,形成活动疲劳休息活力的正向循环。从分析疲劳现状、解读五大压力源与疲劳真相,到提出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三大休息类型与七种休息策略,本书给出了应对身体劳累与大脑疲劳的科学方法,是一本写给疲惫现代人的有效休息指南。
低能量人如何恢复精力?
错误的休息方式,让你越来越累!
日本研究休息学第一人,20年钻研如何休息的专家
写给低能量人的休息指南,7种方式快速消除疲惫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累?科学解读疲劳背后的真相
疲劳是不可忽视的普遍问题。在疲劳大国日本,调查显示,80%的人处于疲惫状态,其中年轻人更为疲惫。而根据Business Today的全球调研,我国在全球最累的国家排名第9名,而平均年工作时长甚至排名第3。
疲劳也是一种病。本书指出疲劳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未病,是身体发出现在需要休息的警告信号,如果长期放任会导致免疫系统失效、内分泌系统疾病、血糖升高、自主神经紊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疲劳的诱因是压力。本书详细解读了什么是疲劳,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疲劳,以及常见的五大压力源。从累与疲惫的根源出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缓解压力、恢复精力。
★错误的休息方式正在加剧你的疲惫
如果你总是感到很累,那么你可能不会休息!
传统的休息方式是活动疲劳休息的循环,此时休息后体力只能恢复到50%,如果还没完全恢复体力就马上投入活动,只会让你越来越累。
本书指出,疲劳的反义词是活力,正向的休息循环要在其中加入活力,即活动疲劳休息活力,让身心充满电后再投入活动中。同时,还可以利用运动员们常用的超量恢复理论,通过给自己施加轻度压力以恢复活力。
★人人都需要的7种有效休息方法
没有时间休息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本书提出科学休息的3种类型和7种方式,以及将不同休息方式组合应用的方法,利用短暂的时间,叠加多种休息方式即可高效缓解疲劳。
如果你感觉越歇越累或是没有时间休息,那么本书中的策略将真正帮你放松身心、恢复活力。
★利用实用工具,应对疲惫,无惧压力
通过书中的实用工具和技巧,你将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及时消除压力和疲惫。
?疲劳检查清单
?压力应对清单
★图文结合,双色设计,概念可视化解读
什么是超量恢复理论?疲劳分为哪些阶段?睡眠与食欲有什么关联?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是什么样的?书中以插图的形式,图文结合解读专业概念,更易理解。
医学博士,日本康复协会代表理事,日本VENEX公司执行董事。曾任东海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研究员、东海大学健康科学部研究员、东海大学医学部研究员、日本体育大学体育学部研究员,现任博慈会老年病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未病综合研究所休息学讲师。目前在日本恢复协会,致力于普及休息学,消除公众对休息的误解并提高相关素养。编著书籍包括《休息学基础:将预防疲劳应用于健康指导》。
前言
第1章:80%的人正处于疲惫状态
感到疲惫的人在过去25年里增加了20%
疲劳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万亿日元
年轻女性最疲惫
越是年轻,白天就越困
至今仍认为工作不休是美德
说不出口的太累了我要请假
日本人真有你想象的那么累吗?
不同国家的人如何休息?
在休息方面,日本是发展中国家
休息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识
导致我们疲劳的方式已与过去截然不同
仅凭休息身体无法消除疲劳
了解适应疲劳模型
可怕的过度训练综合征
职场人士没有教练
疲劳检查清单
第2章:科学解读疲劳的真相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疲劳吗?
疲劳是疾病的预警信号
如果对疲劳放任不管会导致慢性疲劳
保持修复能量的方法
疲劳感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疲劳感可以遮蔽
营养饮料和咖啡为什么能让人感到精力充沛
持续遮蔽疲劳的后果就是倦怠综合征
疲劳的根源是压力
我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压力源之中
疲劳产生的五种压力源
压力导致免疫系统失效
对疲劳置之不理可能会引发内分泌系统疾病
压力也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自律神经的紊乱是最早显现的疲劳信号
了解自律神经是疲劳恢复的捷径
自律神经的整体能量在15-19岁间达到峰值
保持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至关重要
疲劳的四种类型
免疫系统紊乱时容易生病
专栏 疲劳的原因不在于乳酸
第3章:七大最佳休息方式
摆脱活动疲劳休息的无限循环
在日常循环周期中注入活力
何为锻炼身心的超恢复理论?
敢于给自己施加负荷
提升活力、有效增加负荷的方法
从防守型休息转向进攻型休息
休息学所定义的七种休息模式
生理休息型其一:休闲类
生理休息型其二:运动类
将泡澡的水压化作休息的工具
42度和38度的泡澡水都能有效消除疲劳
生理休息型其三:营养类
吃饭八分饱是否真的能延长寿命?
吃甜食是无法缓解疲劳的
酒精反而可能成为疲劳之源泉
心理休息型其一:亲密交往类
亲近自然可以缓解疲劳
心理休息型其二:娱乐类
心理休息型其三:造型·想象类
社会休息型:转换类
最重要的是将七种类型结合起来
休息方式的组合全靠创意
只要尝试改变睡觉的地方就可以
千万不要过于贪心
专栏 穿上就能恢复疲劳的恢复服
第4章:仅靠睡眠是没办法休息好的
睡眠是活力之关键
睡眠拥有复合型功能
关于睡眠,依旧谜题重重
在电车上睡觉时为什么会靠向旁边的人
非快速眼动睡眠少会患上痴呆症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睡眠不足是无法避免的吗?
充电小歇以15分钟为佳
灰姑娘时间是伪科学?
为了高效休息,不要睡太久
调整自律神经也能提升活力
三种调节睡眠的方法
夜晚不适合沐浴在强光下
第5章:开启新的休息方式吧
即便工作还没告一段落,也要先稍事休息
接下来可能会很辛苦,所以先提前休息一下吧
只需改在周六打开日程本
碎片时间最适合休息
昨晚又没休息好。
记录疲劳感
秉承休息时相互体谅的精神
逐步推广工作间歇时间
日本职场也开始发生变化
转变观念:该休息时就好好休息
因疲劳而休息并不是装病
专栏 疲劳是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