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理论篇主要探讨了无极中学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构建的缘由、理论基础及该体系的基本结构;实践篇阐释了该体系在无极中学的实际运行;成果篇主要介绍该体系运行带来的学校及师生发展与幸福感提升。通过构建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即促进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成长。
本书以纪实笔触,深入一所典型县域高中,揭开教育现场的真实图景——如何将办学理念入脑入心,提升县域中学师生幸福指数;如何破解学校课程碎片化、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改革与师生需求的适配度;如何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解决家校社缺乏协同、育人环境缺失的问题……不同于说教式的教育评论,本书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人物为线索,画卷般展现县域高中在师资流失、资源紧张境况下的坚守与创新。校长带领教师团队摸索出的“三型五共”课程体系、“三环三精三化”课堂模式、五育融合的家校社协同机制,班主任用爱与智慧搭建的心灵桥梁,县域学子凭借努力改写命运的逆袭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序1 县域高中走出困境走向高质量育人的成功之道
郡县治,天下安。县中振兴,意味着县域教育振兴;县中振兴,牵动着广大乡村振兴;县中振兴,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底部抬高,短板拉长。可以说,县中振兴是制约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县域教育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也是改革的深水区。县中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乡村教师队伍如何稳定?县域教育资源如何统筹?这些问题既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前瞻的政策研究予以支撑,更需要广大的县域校长和教师在育人实践场景中找到破解之道。
很高兴看到刘军祥书记的著作,将“幸福共生”与县域高中相关联,超越了通常我们在
提及县域高中时,往往陷入“资源不足”“县中塌陷”“发展失衡”“倦怠”“无望”等负面词汇带来的消极感受。在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决策者大声疾呼振兴县中,研究者深切关注研究县域教育,但能够以“幸福共生”为理念和引领,持之以恒将
其融入县域高中并取得高质量育人的践行者,才真正令人肃然起敬。当刘军祥校长邀请我为此书作序时,我立即被“县域高中”“幸福共生”“高质量育人体系”等关键词所吸引。河北无极中学,这所坐落于明代孔庙旧址上的县域高中,如何将“幸福共生”教育理念引入校园生活,扎根于全校师生的内心,并由此取得高质量的育人成效,背后蕴含的深厚教育情怀和昂扬的奋斗精神,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愿望。
《县域高中“幸福共生”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全书以六个章节,记录了一位县域高中校长的成长,以及其所倡导并践行的理念——“幸福共生”。导言部分,主要探讨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构建背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相互依存,并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的困境,特别是县中学校面临的挑战,提出通过师生共同发展和社会各方合作实现教育的和谐与幸福。第一章从幸福教育体系的心理学基础、共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阐释了何为幸福教育以及共生教育,并在理论层面构建了“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第二章阐述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实践,重点呈现刘军祥从担任泗水高中政教主任到河北无极中学校长期间,提出的“幸福教育”理念,介绍了“幸福共生的教育”办学思想引领下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第三章系统阐述何谓“幸福共生”办学理念,以及一所县域高中如何构建“共生教育体系”。第四章聚焦河北无极中学育人实践,探讨如何协调教与学以促进师生共生共荣,强化精神引领确保共生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如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为共生提供保障,幸福共生教育体系在学校如何具体化为日常实践,包括:三位一体的幸福课程构建,三环三精三化的幸福课堂构建,四维视角的幸福教师强化以及四维文化推动幸福学生发展的策略。第五章探讨了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社会扩展,河北无极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计划,家长学校活动的策划与家校合作育人的实施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互补。第六章梳理了河北无极中学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践行成效,并对存在的局限进行了反思。
全书六个章节详尽记录了刘军祥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政教主任到全国知名中学校长的成长轨迹,揭示他在推动“幸福教育”理念过程中所展现的教育情怀与实践探索。既生动呈现了一所县域高中不断孜孜以求更高质量发展和育人的全景过程,更真实展示了一位长期扎根县域高中的校长,持续深耕办学治校规律,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心路历程。刘军祥校长对“幸福教育”理念的追求与持续探索,贯穿于其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策略,他不仅深化了对县域高中“幸福教育”理念的理解,还在实践中有效地回应了县域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发展需求。这一过程彰显了他作为一名坚守县域高中的校长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责任担当与教育情怀,同时为县域高中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
尤其在当前,当县域高中成为我国教育“洼地”的代名词,面临着学术研究中所称谓的“县中塌陷”教育危机时,刘军祥校长提出和践行的县域高中“幸福共生”教育理念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我们看见制约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除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或“教育发展失衡”等资源配置的科层化叙事,同时更存在着教育主体精神空间的结构性沉降,更在于县域的校长、教师、家长等教育认知、理念以及育人情怀的“塌陷”,亦即县域“人”接受了贫困与落后的标签,将这种标签内化为一种教育常态,最终成为导致县域高中发展停滞不前的深层次因素。换言之,真正的“塌陷”,是与县域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群体——作为“人”之教育担当、情怀和对育人理念追求的“塌陷”。换言之,走出县域教育或县中“塌陷”困境,最首要最重要的是让“人”看到希望,找到信心,感受到成长,体验到成就。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让每个人学会幸福自己并幸福他人,让教育成为幸福生长的过程,让学校成为幸福共生的园地。
今天,县域高中教育走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充满各种挑战的复杂教育环境,依然亟需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的支持倾斜,同时也迫切需要涌现更多如刘军祥这样的教育者和学校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与县域教育发展和县中振兴有关的每一位教育“人”,怀揣深厚的教育情怀,秉持幸福的共生理念,在践行中坚定前行,在坚守中寻求超越,在困境中不忘卓越,以脚踏实地的扎实教育实践为基础,持续推动师生教育生活品质的高质量发展,孕育和绽放县域高中的“幸福之花”。
郅庭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导,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2025年4月29日于上海
刘军祥,无极县第二中学书记,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河北省第二届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客座教授”,石家庄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骨干校长、石家庄市首届卓越校长(书记)、石家庄市第二届中小学十大知名校长、石家庄市市管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担任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石家庄市首届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多年来,坚持做“幸福共生”的教育,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办好家门口百姓满意的学校。
目 录
导言: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 “县中”发展瓶颈逼迫我们思考发展的“共生”路径
(一) 当今县中教育发展困境
(二) 当今教育体系中师生的生存现状
二、 “共生”是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要求
(一) “共生”的起源与发展
(二) “共生”在现代教育中的体现
三、 审视师生发展状态,我们需要“共生”与“幸福”
(一) 学校应当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二) 学校应当是教师耕耘幸福的田园
(三) 学校应当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精神家园
第一章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 幸福教育体系的心理学基础
(一) 对幸福教育的不同认识
(二) 关于幸福教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共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 国外关于共生教育的认识
(二) 国内关于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 幸福共生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 幸福共生教育与中学生思想的内在逻辑
(二) 幸福共生教育指导下的具体做法
第二章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 “办好县域学校,福泽乡里百姓”
(一) 初入管理,全心投入,为幸福共生教育打下基础
(二) 面临困境,积极探索,培育幸福共生教育萌芽
(三) 突出重围,加强理论,促成幸福共生教育成长
(四) 兼收并蓄,多措并举,正式提出幸福共生教育思想并践行
二、 “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
(一) 弹好主旋律,立德铸魂
(二) 写好五线谱,机制推动
(三) 唱好协奏曲,帮带赋能
(四) 奏好交响曲,同频共振
三、 “践行幸福共生,教学成绩颇丰”
第三章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要素及其关系
一、 “幸福共生”办学理念的诠释
(一) “幸福”的含义
(二) “共生”的含义
(三) “幸福”与“共生”的关系
二、 “共生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校内践行
一、 协调教与学,促进师生共生共荣
(一) 三位一体,构筑共生的平台——幸福课程
(二) 三环三精三化,建构共生的场域——幸福课堂
(三) 四维视角,强化共生的条件——幸福教师
(四) 四维文化,促进共生的发展——幸福学生
二、 强化精神引领,保证共生方向正确
(一) 红色育人的内涵
(二) 红色育人的重要性
(三) 幸福党建的目标
(四) 幸福党建的具体实施
(五) 红色育人的学生实践
三、 建设学校文化,为共生提供保障
(一) 强调育人无形的幸福精神
(二) 创建净静敬镜的幸福校园
(三) 建构规制行为的幸福组织
第五章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的社会扩展
一、 河北无极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
(一) “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出台背景
(二) “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必要性
(三) “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主旨
(四) “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框架
(五) “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计划”具体实施
二、 家长学校活动策划家校合作育人
(一) 河北无极中学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思想
(二) 河北无极中学家长学校工作目标与要求
(三) 河北无极中学家长学校具体工作措施
三、 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扬长补短
(一) 利用家长微信群定期分享家庭教育文章,悄无声息实现家校共育
(二) 利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方法
(三) 家访,与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四) 家长会推广家庭教育理念
(五) 信息技术助力寒假家长课堂
第六章 结语:“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成效反思
一、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成效
二、 “幸福共生教育体系”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课程建设及实施案例
附录二 幸福共生教育部分发表文章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