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师的一路目送中,作者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广阔的视角。体育界的很多名师泰斗不断地为作者掌舵续航,于作者都有伯乐之恩,这样的交流和切磋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个人风采秀,满足学生身心的发展才是体育课堂的不二宗旨:好的课堂不是为了博学生一乐,每一个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每一个学练的运用与组合,都指向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好的课堂不是形式的过度包装,而是要在真实、完整的运动情境中,让身体在与认知的互动中逐步生成能力、形成素养。
二十四年前,我聆听着恩师的谆谆教诲,迎着梦想的殷殷召唤,坚信体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多年来,我一路奔跑追寻,沉浸在对体育本质的思考中,陶醉在对儿童生命的呵护与对儿童的培育里,为儿童身心获得的发展感到欣慰,更领悟到“体育即人生”这句至理名言的智慧。
串点成线:尊重儿童天性,精湛教学艺术
工作之初,和其他体育老师一样,我也曾拘囿于现实。那时,大家普遍认为体育是一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学科,而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也是个扎心的事实。我常常孤独地站在操场的角落,心中有懊恼,有徘徊,有不甘。我深知,逆风而行需要勇气,更需要自知,回望自己的教学日常,不禁扪心自问,我真的会上一节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体育课留给学生的,除了“立正、稍息”等口令,还有什么?一节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必然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循着学生的成长逻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热爱。而这样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对教学事业的执着与虔诚。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敏锐的眼。我会时刻观察课堂,适时将学生钟爱的玩具、游戏、实验等巧妙植入课堂:神奇的羊角球变身为“坐骑”,学生在蹦跳中感受平衡之乐,体验相互帮助的可贵之处:在“变向跑”一课中,学生担当起“运水工”的角色,为了在游戏中胜出,积极体验着转身变向的技术要领,在技能动作的反复学练中乐此不疲:在“持轻物掷准”一课中,肥皂泡成为学生练习掷准的目标……体育课不再是一副单调的面孔,而是像魔法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颗七巧玲珑心。我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活动内容,到丰富活动的外延,以进阶式的游戏串烧为学练形式,协调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两项核心要素。我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在课堂内容、课堂形式的设计上,师生共同参与筹划;在课堂组织和评价方式上,则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活动角色设定,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获得、人人成长。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锤炼精妙的课堂语言。我深知,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学科特色和专业内涵,关乎技能讲解、组织调控、评价指导等多个范畴。我将对课堂语言的雕琢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用阅读丰富教育思想,厚植专业素养,厘清教学原理、术语等,形成专业的体育教学语言;我拓宽学习视域,跨界听课,收看言语类节目,参与读书演讲、即兴答辩、主持点评,丰富言语建构,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有理有据、有章有度、有情有趣。
回归生活原点,强化教学重点,把控训练节点……串联这些力点,方可构筑起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描绘出专业成长的生动图谱。在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中,曾经冷冷清清的操场终于沸腾起来了,体育课渐渐为学生所期待、所着迷。看着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影,听着学生恣意的欢笑,我的心中满是欣喜,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点点星光,闪烁在我要奔赴的远方。
连线成面:满足儿童需求,独树教学风格
成长就是将自己不断打碎再重塑的过程,每一次重组都是一次升级、一次迭代。
细细想来,正是遇见那些重要的人,遇到那些节点事件,成长才变得可期。我与倪胜勇老师结缘已有近二十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他的关爱与守护。记得那是2002年,我在一所濒临拆并的村小已工作了四年,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临时被安排上公开课,平复完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后,我凭着日常所积累的浅显知识,完成了首次稚拙的“亮相”。课堂上,我把主场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带领同伴完成准备活动,甚至组织各种项目的学练,这让听课的老师倍感惊奇。就这样,我第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时任南通市体育教研员的倪老师欣然收我为“徒”,我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幸运儿。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刻,倪老师总会意味深长地说:“海滨身上那股‘爱折腾’‘爱琢磨’的劲儿吸引了我!”我想,这就是每一个热爱教育的体育人共有的特质吧。
自此,我不再是个散兵游卒,那段时光,依循导师为我量身定制的基本功训练方案,我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精进不休。我充分利用时间,以每天10个小时的训练强度夯实专业技能,雕琢教学基本功。每次指导备课时,倪老师总是会说:“不唯比赛,不忘学生。”因此,每次站在赛场上,当我与学生纯真的目光对视时,我总会忘却比赛,只为和学生一起走过一段难忘的旅程。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我经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在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等比赛中成功亮相,并多次获得了一等奖。
在导师的一路目送中,我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广阔的视角。体育界的很多名师泰斗不断地为我掌舵续航,于我都有伯乐之恩,这样的交流和切磋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个人风采秀,满足学生身心的发展才是体育课堂的不二宗旨:好的课堂不是为了博学生一乐,每一个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每一个学练的运用与组合,都指向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好的课堂不是形式的过度包装,而是要在真实、完整的运动情境中,让身体在与认知的互动中逐步生成能力、形成素养。
金海滨,南通市永兴小学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江苏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领域行业指导教师,南通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第六期江海英才市级培养专项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园丁奖”获奖者,南通市叶圣陶研究会理事,南通市崇川区金海滨工作坊领衔人。曾获荣誉: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特等奖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团体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小学体育)一等奖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课评比一等奖
第一章 立体育人的提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应然之趋
第一节 生成背景
第二节 理论溯源
第三节 现状检视
第四节 探求历程
第二章 立体育人的价值追求: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学科担当
第一节 内涵解读
第二节 操作策略
第三节 实施路径
第四节 评价原则
第三章 立体育人的课堂实践:教学理念支撑下的教学案例
第一节 奔跑,最美的成长姿态(田径类)
第二节 一起画个同心圆(体操类)
第三节 球场上的欢笑(球类)
第四节 力与美的相遇(韵律组合)
第五节 中国印民族风(民族民间类)
附录 立体育人的行走印记:筑梦教育征途上的成长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