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成果与实验方法,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揭示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认知变量之间的关系,建构模型呈现各认知变量如何以整合的形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第二,研究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差异及原因。第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建议。 本书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模型建构、模型验证、不同学习水平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差异分析,以及结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认知差异的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建议。
濮江,宜宾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讲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化学微格实训》《化学教学论实验》等课程,主持宜宾学院校级科研项目4项、四川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SCI收录1篇,CSSCI(含扩展版)收录3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陈星勇,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化学教研员,硕士,高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宜宾学院兼职教师。四川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宜宾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参研省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省政府二、三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第1章 概论
1.1 背景
1.2 相关概念阐述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第2章 化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加工理论
2.2 图式理论
2.3 问题表征理论
2.4 认知策略理论
2.5 元认知理论
第3章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建构
3.1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建构的理论构想
3.2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
第4章 模型验证与拟合: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主题和样本
4.4 研究过程
4.5 测试工具的开发
4.6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5章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差异研究
5.1 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生问题图式水平的分析
5.2 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生问题表征水平的分析
5.3 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生问题解决策略水平的分析
5.4 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生元认知水平的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促进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建议
6.1 促进学生化学问题图式发展的教学建议
6.2 提高学生化学问题表征的教学建议
6.3 提高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建议
6.4 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教学建议
第7章 化学工业发展与高考化学问题解决
7.1 化工流程题
7.2 化学与化学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问题解决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延续文明活动中最普遍、重要的方式。提高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围绕学习者问题解决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认知变量展开了深入研究,为系统地揭示问题解决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各种认知变量对学习者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仍是研究难点。本书基于问题解决理论成果与实验方法,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第一,基于理论分析揭示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变量的关系,建构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第二,研究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差异及原因;第三,提出促进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建议。本书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模型建构。基于既有研究成果,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构建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包括问题图式、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策略和元认知四个认知变量。学生已有问题图式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问题表征会间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元认知贯穿问题解决全过程。
模型验证。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流程图法(Flow-Map)、口语报告法、问卷调查法分别获得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图式、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策略和元认知的基本情况,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验证性因子分析,证明模型与研究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验证了本书建构模型的有效性。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差异及原因。对比分析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变量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建议。以化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为理论指导,结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差异分析,提出促进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认知发展的教学建议。
由于作者理论和实践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