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基层调研,发现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普通群众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科普读本较少。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系列丛书》科普图书。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并自觉参与到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战役中来,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黄顶菊是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入侵杂草,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已被列入我国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黄顶菊监测与防治》介绍了黄顶菊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发生与危害、检验检疫、调查与监测、综合防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期为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普通民众识别黄顶菊与开展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及参考。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范外来生物入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基层调研,发现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普通群众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科普读本较少。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系列丛书”。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并自觉参与到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战役中来,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2001年,黄顶菊在我国河北衡水湖被发现后,截至2017年,在国内的分布地区有台湾、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山西。其中,在大陆地区共146个县541个乡(镇)。黄顶菊喜光、喜湿,并且根系发达,吸收力强、耐旱、嗜盐,是一种抗逆性强、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偏爱的生境包括:废弃的工地、厂矿和滨海等富含盐分及矿物质的地区,在靠近河、溪旁的水湿处、悬崖峭壁、原野牧场、房前舍后、弃耕地、道路两旁等地区都能生长,分布海拔范围为250~2800m。在黄顶菊发生区,与其他植物争光、争湿,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只要有黄顶菊的地方,其他植物都会迅速枯萎,难以生存。黄顶菊的根系能产生化感物质,会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并最终导致其他植物死亡。黄顶菊入侵农田,会给农作物造成产量损失,并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黄顶菊监测与防治》一书系统介绍了黄顶菊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检疫、调查与监测和综合防控等知识,为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识别黄顶菊,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
本书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2130109)资助。
前言
第一章 黄顶菊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第一节 分类地位
第二节 形态特征
第二章 黄顶菊扩散与危害
第一节 地理分布
第二节 发生与扩散
第三节 入侵风险评估
第四节 危害
第三章 黄顶菊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特性
第四章 黄顶菊检疫方法
第一节 检疫方法
第二节 鉴定方法
第三节 检疫处理方法
第五章 黄顶菊调查与监测方法
第一节 调查方法
第二节 监测方法
第六章 黄顶菊综合防控技术
第一节 检疫监测技术
第二节 农业防治技术
第三节 物理防治技术
第四节 化学防治技术
第五节 生态控制技术
第六节 资源化利用
第七节 不同生境防治技术模式
附录
附录1 黄顶菊检疫鉴定方法
附录2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黄顶菊
附录3 黄顶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