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设诗学建构、诗史扫描、诗教纵横、域外汉诗四个栏目,收录《构建更富包容性的诗歌生态》、《论中国战争诗歌中华夷观念的演变》、《论当代诗词价值观念的传承与重建》、《归来压扁翠云鬟:琉球竹枝词中的女性角色与社会生活》等17篇文章。
适读人群 :诗词爱好者
资深名家著作,古今观点碰撞,长诗短词共赏,古今诗学大家跨时空对话。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延绵年代长久、形式和题材丰富、创作数量巨大的文体,历来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各种原因,迄今为止的研究往往按照时代、作家、思想内容、作品形式等机械的程式分割得过于细碎,而且几乎很少注意古典诗歌与现当代诗歌之间的关系。本书涉及中国诗歌古今演变方向研究,覆盖中国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但并不是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简单相加,而是着重强调以一种古今联系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诗歌作整体性的观照和探讨。
◎诗学建构
从赋比兴到叙抒议——考察诗歌叙事传统的一个角度(董乃斌)
构建更富包容性的诗歌生态(陈友康)
论词之“要眇宜修”说(彭玉平)
◎诗史扫描
同源与分途──从词体的发生、发展看中国诗歌的古今演变(施议对)
论“打油诗”的古今演变(李良子)
论中国战争诗歌中华夷观念的演变(潘杰)
论战争诗歌中废墟意象的演变(赵二照)
论诗词中“桃源”意象的演变(王玥)
论“绀弩体”与古典诗歌之关系——从“谐趣”说起(涂谢权)
自然兴废成吾道——1949年以来台湾古典诗词传习经验之观察(简锦松)
论余光中诗歌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刘佳)
◎诗教纵横
论当代诗词价值观念的传承与重建(黄仁生)
楚歌与七言诗的传承——三字尾与格律诗的基本节奏(程毅中)
从诗、乐的离合看乐府诗的发展与变迁(姚蓉)
元明清诗学的复古与革新(查洪德)
诗词理论如何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刘梦芙)
◎域外汉诗
归来压扁翠云鬟:琉球竹枝词中的女性角色与社会生活(廖肇亨)
我们探索从赋比兴到叙抒议的发展演变,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想借助微观的作品分析来考察诗歌的叙事,使所谓叙事传统具体化起来,同时借此考察叙事传统与抒情传统的关系,将诗歌作品的微观研究与诗歌传统的宏观研究相结合,使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向而行,向抒情传统唯一和独尊的学术局面提出质疑。
在中国诗学研究中的确存在着抒情传统唯一、独尊的倾向,此倾向有悠久历史,有有意识的现代转换,因而也就有巨大的现实影响,在研究界成为一种范式,在民众中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和口头禅。然而,这既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也不利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弘扬和现实发展。
当今诗学和诗歌创作,如囿于“抒情传统说”,往往以为写诗就是抒情而已,而抒情之本就仅在于主体意识的强化和泛化,还认为这就是古人的经验。于是以为写诗只要会抒发一己之情,把情抒好就行,却没有注意到抒与叙的关系。其实,抒情既从来离不开叙事,抒情传统更从来就和叙事传统相偕相伴也相互推挽和博弈。想写诗的人当然要会抒情,但更应注意叙事,并应善于叙事,而为叙事就需要眼睛向外向下,要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懂得叙事是更高更复杂的艺术思维和能力,也更为广大受众所欢迎所需要,应善于把丰富的感情寓含在叙事之中含蓄深沉地抒发出来,而少依赖单纯直接的抒情。有时你不直接抒情,而在叙事中传情,效果会更好。在这方面,古人有些议论十分精彩,如本文上面引述的黄生言论,还有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特别是其中的《诗概》《赋概》《文概》和《词曲概》。更多的相关言论则散落在大量的古典文献之中,有待我们的发掘整理。古今皆有人过分泛化抒情的范畴,夸大抒情的作用,不重视诗歌的生活内容,不关注他人,不认真表现自身以外更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更不提对人和世界的终极关怀,只强调所谓神韵情趣,醉心于所谓优雅清空、虚灵高蹈、淡泊无迹的风格,并把这夸饰为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导致对诗歌史乃至文学史的片面理解,也导致创作天地日益逼仄,格局日益狭小的弊端。这种情况是需要注意的。
(摘自董乃斌:从赋比兴到叙抒议——考察诗歌叙事传统的一个角度)
……